乡镇幼儿园如何因地制宜合理运用乡土资源儿童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和发展的,幼儿园应重视环境建设,将环境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创新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形式与途径。作为乡镇幼儿园,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的乡土资源,而这些资源同时也隐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幼儿园要因地制宜,勤俭节约,从本园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和现有资源,努力为幼儿创设适宜发展的教育环境。教育的内容与要求,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体现生活化、游戏化。幼儿园如何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资源和环境,因地制宜,更好地开展有特色的教育活动,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现实的问题。那么,乡镇幼儿园要如何合理运用乡土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一、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为幼儿提供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幼儿是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获得对自然的认识的,因此,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不仅能使幼儿对大自然有进一步的认识,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农村幼儿园,我们可以定期带幼儿到附近的田野、水库边甚至到幼儿没去过的工厂,幼儿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撒娇、嬉戏、聆听的同时不仅体验到接触自然的乐趣,同时也起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作用。二、根据各主题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天性好动,时刻充满激情,呆板的教学往往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先让幼儿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再进行教学活动,不仅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所以,活动之前,我们可以有目的地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看、去摸、动手去做……比如结合夏收农忙季节,我们可以把幼儿带到田野去观看稻谷、花生的丰收情景,适时地用一些问题来引起幼儿的注意和思考:“为什么干活的人衣服是湿湿的,满脸通红,汗水直淌?”“挑稻子的人为什么嘴里不断地发出‘哼哟哼哟’的声音?”让幼儿从中感受农民劳动的辛苦,培养幼儿对劳动人民的情感和爱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三、因地制宜,创设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物质环境农村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活动天地大,动植物繁多,这些都是农村幼儿园的优势,因此,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为幼儿创造丰富有益的活动材料。1、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选择性的室内操作材料根据《纲要》精神:使教师认识到物质环境的改造应与教育目标相一致。为此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设计环境,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收集各种自然物和无毒的废旧物品,布置教育环境,如教师和幼儿共同采摘树枝,竹篾,制成各种物品来装饰环境;或剪粘各种豆类,制成各种脸谱,挂在墙上;随着季节的变化改变环境的布置,使教室始终充满欢乐、童趣和生机。此外,教师与孩子共同收集在农村到处可以得到的自然物中,选择卫生、安全、适宜、无污染的材料用于操作和游戏,如石头、树叶、草、竹;废旧材料包装纸、盒塑料瓶等;生活用品:种子,毛线、蔬菜等。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足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引起他们主动地去尝试、操作的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2、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教学操作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活动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也是最容易获得知识的活动。用农村自然物进行计算教育活动,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在计算教学中从重知识的传授变为重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从重讲解演示法转变为重幼儿动手操作,真正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各种谷类、豆类、等自然物的运用,使幼儿每人都有操作的材料,真正实现了在做中玩、玩中学。同时也弥补了农村幼儿园因经费不足而造成的玩教具短缺。带幼儿到现场学习,拓展课堂空间,田野、山头、菜园等都是教育空间,在孩子生活的大环境中进行内容丰富的教育,崇尚自然,通过自己的感官去体验、思考,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陶冶情操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