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古诗两首课时:两课时课型:精读课文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准备: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2、收集一些描写山水的古诗读一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说可以怎样来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以下顺序:解诗题、知作者;晓诗意;悟诗情;诵古诗。二、学习古诗第一步:解诗题、知作者;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本诗作者李白的了解。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第二步:晓诗意;1、小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稳重的插图自学古诗,相互交流合作。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小组先交流,再全班交流,可以把自己想象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是结合画面叙述。第三步:悟诗情;1、再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交流。第四步:诵古诗;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古诗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先自由练习,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2、背诵这首古诗。三、拓展阅读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四、布置作业1、继续背诵这首古诗。2、完成诗配画。3、继续搜集、背诵李白的作品。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一起背诵《望天门山》。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另一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二、教学古诗《题西林壁》1、理解题目,简介作者(参考教案后“资料”)。这首诗是作者游览庐山时,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题写的。2、教师范读,学生初读,质疑问难,通过查工具书读解生字难词。“只缘(yuán)”,缘,因为,只因为。“侧”,旁边,通常说的侧面。3、再读这首诗,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逐词逐句地自行试讲,然后同桌或小组议论,相互补充,统一理解,教师再补充订正,小结。第一行:“横看”,正面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地看;“侧”,从侧面看;“岭”,高大的山脉;“峰”山岭的最高处,山峰。意思是: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第二行:“远”,从远处看;“近”,从近处看;“高”,从高处看;“低”,从低处看。意思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景色,显出各不相同的姿态。第三行:“不识”,看不清,认不准。“面目”,面貌,指庐山雄伟的山势。意思是:看不清,认不准庐山真实的雄伟山势。第四行:“只缘”,只因为。意思是: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不可能一眼看到庐山的全貌。4、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这首古诗描写的庐山景色各有什么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中的“真面目”指什么?再议一议诗中包含着什么道理。(庐山景色最大的特点是山的不同样式和气势。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显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这种不同是由于人们走进了庐山,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因为站的位置、看的角度不同,看到山的样子也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中的“真面目”指庐山的真实情况。诗里包含着这样的道理:对比较复杂的事物,要了解它,就要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全面的进行调查研究,不加个人偏见,不然,就容易被局部的情况所迷惑,达不到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的目的。)以上道理不要求学生讲解,只要求学生有一些领悟和感受就可以了。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或试着有感情地朗诵。三、拓展阅读交流课前搜集的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四、布置作业1、继续背诵这首古诗。2、选择其中一首古诗默写。板书设计:3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长江雄伟《题西林壁》庐山全面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