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黎族植物文化的感想材料与化工学院20090413310040李进福我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到五指山生活,并且在那儿度过了十二年的学生生涯。开始的时候就听身边的大人说起,五指山是个美丽的地方,四面环上,每天早上的时候云雾缭绕的,空气清新,气候宜人。那时候有人开玩笑说,宁愿少赚点钱也想留在五指山,当做是休闲养老吧。当然,更令我感兴趣的事情是,当地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比如说他们的丧葬婚礼的习俗,爱好喝酒及好客的性格,独特的语言和奇异的纹身,最有意思的是我的父辈们亲身经历的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那都与黎族村寨当中会施法和下蛊的道公。上了大学之后,时间比较充裕,而且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比较便利,我就开始特意的留意本岛上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比如历史遗迹,历史文献,以及岛上各民族的根源,少数民族的风俗,医药以及原始的神灵崇拜等等,当然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的兴趣所在,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认为,一个人处在这个世界当中,必须有一种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是建立在对本地本民族以及其他本地兄弟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的基本了解之上的。有些历史过久了就会被遗忘,有些文化时间长了会被丢弃,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是因为在人生短短几十年当中,人们普遍被琐碎的生活所左右,很少有人能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我们祖祖辈辈曾经走过的路,拾掇一片岁月的贝壳存于记忆之中。毕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它的历史是其凝聚和团结的纽带,也是其进步发展的基石。以前我总喜欢问长辈,我们的祖先从哪里来,但是他们只知道我们从遥远的福建过来的,具体情况不清楚,许多老人目不识丁,问了也白问,后来想到去看族谱,不过老的族谱已经被盗,新修的族谱没什么有用的信息,只好就此作罢。唯一有点安慰的是,我在附近的一个村庄的村口,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详细记载了那个村庄的人的来历,虽然石碑已经被侵蚀的第1页共3页很严重,但是大部分的子还是可以辨认的,大概可以看出那是一个被贬谪的户部尚书来琼的经历,当时年纪小没有记得住这些东西,今年我再去看的时候,那块石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让我惋惜了一阵子。在大学当中我特意的选修了几门课,是跟海南文化有关的,包括这次的黎族植物文化,在这之前我接触过一些关于黎族人使用植物的特色。但是没有深入的了解。借着这次的课程,不但学了许多新的知识,也把过去对黎族人民的相关习俗的认识提升了一个高度,从第一节课起,老师介绍了这门课的背景,我就被深深地震撼了,有人说,海南是一个文化的荒岛,这点我无法认同,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只能无奈的屈服,因为海南的文化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本地文化(尤其是移民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在迅速流失,另一方面保护和挖掘的工作一直没有进展。郑锡龙,虽然我只知道他是老师的师兄,但是我真的从心里感激他,为黎族植物文化的收集和保留做了这么大量的系统的专业的工作。不但对保护珍贵的黎族文化十分重要,对传播海南文化也是一大贡献。虽然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了这么多年,但是说实在的,我们很少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更别提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去探寻他们的习俗。所以课堂上老师介绍的一些内容仍令我感到惊异而且趣味丛生。比如植物在黎族文化当中的使用价值,文化象征等等,他几乎渗透了整个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另一个独特的角度阐释了黎族人的生活的态度和生活的哲学。通过这门课的介绍,再回想自己与黎族人的交往经历,对他们有了一个更清晰的印象,我不想用汉民族经常自称的勤劳,勇敢,智慧来形容,因为太俗气,对黎族人我只能说四个字:个性,可爱。先前也对黎族人使用植物的方式有些接触,再加上我姑父也是黎族人,所以期间黎族人帮了我们不少忙。比如说,以前我母亲牙疼,黎族人就教她用槟榔根煮水喝,效果挺好的,小时候进山砍柴的时候,经常在山上遇到坟茔,我母亲就很担心,黎族人说上山之前在口袋里放一把辣椒可以辟邪。有一次我感冒发烧全身发冷,还是我母亲从旁边黎村里讨了一些草药回来蒸煮,然后用药水的热蒸汽熏,就跟洗桑拿似的,整完以后神第2页共3页清气爽。还有我外公有风湿,当地人也教了一种草药,外公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