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品情认知析事明理做人—略论寓言教学[内容提要]:带有讽刺或劝诫性质的寓言利用拟人或借喻的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情节高度凝练的故事中得到揭示,被盛誉为“理智的诗”和“穿着外衣的真理”。如何做好语文寓言教学呢?我们可通过精心设计课堂和加强情感教育使教学最优化。[关键词]:寓言教学情感阅读语文课本所精选的寓言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揭示人生的真谛,歌颂真、善、美,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情操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准确把握寓言情与景的统一、虚与实的结合、理与趣的融合,引导学生的理解“由表及里”走向深刻?如何让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如何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思维得到发展?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简要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寓言具有鲜明的教谕性、强烈的讽刺性、情节的虚构性、语言的简练性、篇幅的短小性、表现力极强性和富有哲理性。在教学时,可采用以下流程。一、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期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充满兴趣的语文课堂教学,才有滋有味,充满活力;只有兴致盎然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给学生乐学的享受。寓言是通过角色出人意外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要儿童能概括出寓意,就必须充分地感受寓体形象,再现寓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看到寓言中的角色。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画面展示来创设寓言情境,在儿童进入情景之后,可通过扮演角色来强化情境。在讲授《滥竽充数》这篇寓言时,我首先出示“竽”图,然后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让学生跟着画面、字幕和乐曲一起朗诵,学生完全投入到了虚拟的情境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营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兴奋点,增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他们便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乐学”的氛围,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积极性骤然提高。二、熟练阅读----奠定学生交流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想让学生都能对“整本的书”感兴趣。在寓言教学中,寓言的阅读与赏析,是一个比较关键的环节,应集中时间对学生进行训练。这个环节应该从三方面下功夫:一是教师范读。范读是文本理解的一个重要导航。教师如能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就会“感之以趣”、“趣之以读”、“读之以思”。因此,我在平时范读后通常还让学生模仿我的语气当小老师读。这样无形之中就激发了他们读书的兴趣以及主人翁的姿态,从而对读书这原本枯燥无味的事情充满了兴趣。例如我在教《矛与盾》这篇课文时,我给书中每一个角色的语言在声音上化了妆,读得声情并茂。卖矛和盾人夸耀时的声音清脆洪亮,提问人的声音温和自如,被问后楚人的声音低沉,隐隐透着着急和担忧。学生听我范读以后,朗读特别动情,不仅语气、语调,就连我的表情也“仿”到家了。二是师生对读。重点读准“鬻”等生字词,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三是学生齐读,指名分段读。借助注释理解词句,关键词句感悟形象,初步感知寓义。如讲授《揠苗助长》,可以抓“巴望”,形象体会农夫内心的焦急;抓“一棵一棵”,具体体会农夫的“认真”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比较、深入揣摩,充分展现农夫荒唐可笑的内心和行为,为理解寓意奠定基础。三、置入问题----构建师生对话的平台寓言的价值在于它的寓意。教学中如果不重视引导学生想象形象,只把寓言的形象简单地当作教师的比喻来告诉学生,把分析形象的目的只看作为了最后可以说“这个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学生就只能获得抽象的教训,不能真正领会寓言的寓意。寓言的寓意包含在它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里,只有学生具体而完整地感受了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它的寓意。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分析课文之后,我是这样创设问题的:读到这里,你能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故事的意思吗?第二个问题:更羸不拉弓,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如果你是魏王,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通过创设问题,使学生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领悟寓意,抒发对更羸的赞叹之情。同学们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