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引导演绎精彩——《毛毛虫的故事》教学案例湖南省桃源县漆河镇中心小学王朝阳今天学习的是语文版A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毛毛虫的故事》。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可读性很强的寓言故事。在初步接触课文后,一个孩子忽然站起来把手举得高高的。“有什么事吗?”我边想边示意他站起来说。那孩子一脸疑惑地说:“老师,我有个问题不明白,瓢虫妈妈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小动物,毛毛虫可以变成花蝴蝶呢?这样,毛毛虫就不会伤心,也不会被小动物们看成是丑八怪呀?”他的话刚落音,教室里就热闹开了。“是呀,瓢虫妈妈怎么不说呢?”“瓢虫妈妈不会不知道吧?”“瓢虫妈妈是在鼓励毛毛虫,希望他坚强些。”……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教室里迟迟不能安静下来。这一问,的确出乎我的意料,怎么办?暂时不理他,继续讲课,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可是,他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孩子问的的确没错呀!理会他,我该怎么引导呢?而且,这样的节外生枝,教学走向的确难以预测。孩子们对刚才这个问题有兴致,何不让孩子们就这个问题进行说话训练呢?于是,我顺势引导说:“你认为瓢虫妈妈应该怎么说才好呢?我们先把瓢虫妈妈说的话用线画出来吧。”孩子们马上低下头开始读书、划线了,因为这是他们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所以学得特别认真。一会儿,开始有孩子发言了:“孩子你不应该嘲笑别人,虽然毛毛虫不能像我们一样会飞会跑……”我笑着说:“瓢虫妈妈应该怎样对毛毛虫说呢?”这一问正中孩子们下怀,纷纷举高了小手,有孩子说:“不要嘲笑毛毛虫,其实它是一只会飞的花蝴蝶。”还有孩子说:“毛毛虫不仅会飞,还会翩翩起舞,因为他就是美丽的花蝴蝶。”更有孩子说:“你们没听说丑小鸭的故事吗?毛毛虫是会变成花蝴蝶的。”听着孩子们说得津津乐道,我看时机成熟,就抛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瓢虫妈妈,你会怎样对毛毛虫说呢?把你想说的话跟同桌说说吧。”此时,孩子们就像一束被点燃的火把,迫不及待的交流起来。接下来的交流更是精彩纷呈。“告诉你,小瓢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花蝴蝶。”“孩子,他可比我们漂亮多了,用不了几天,他就要变成美丽的蝴蝶了。”“孩子,嘲笑别人是不对的,美不光看外表,要看他有没有勇气实现自己的梦想,如果他有足够的勇气,他就会变成漂亮的花蝴蝶。”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也不禁赞叹道:“灵活运用学过的句子,说得多棒呀!毛毛虫有了瓢虫妈妈的鼓励就不愁变不成美丽的花蝴蝶了。”没想到孩子们还有更精彩的想法,一个孩子说:“这也不能怪瓢虫妈妈,如果瓢虫妈妈直接告诉了毛毛虫,说不定毛毛虫还会骄傲呢!”另一个孩子说:“我认为瓢虫妈妈是故意不说出来的,瓢虫妈妈就是想让毛毛虫明白,只要有了自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就能破茧成蝶。”听着孩子们这些闪烁着创新火花乃至于哲理意味的精彩交流,这一刻,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为孩子对课文语言的运用,为这堂课顺势引导达到的精彩而自慰。就是这样一个事先没有预设的“生成信息”,在给了孩子们与文本直接面对面时间的同时,他们的智慧正在催放,情感正在撞击,这是比任何设定的所谓知识目标更为可贵的教学资源。他让我那么真实的享受到了把“生成的信息”变成“鲜活的教学资源”的精彩,感受到了动态生成的无穷魅力。一、尊重学生,激活文本课堂有如约而来的风景,有不期而至的精彩。课堂生成一方面确实是存在着节外生枝、旁逸斜出的问题,但反过来想另一方面它可能就是枝外生花、疏影横斜。课堂不是一个简单进行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阵地。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生命,有活力,有发展的潜能。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我们应该关注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的真实生活与真切的成长,尊重他们的想法、看法。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虽然看似与课文毫无关系,却充分体现了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他们是带着自己的思考、灵感与兴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的,学生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倾听不同的意见时,他们的思维在接受挑战,他们的智力在接受挑战。只要老师懂得以爱心与智慧去引领生命,给学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