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家文化在当今中国弊大于利的资料一、前言自春秋战国以来。儒法斗争至今。过去帝王们是阴法阳儒,是为法是不可不用,儒亦不可无者。显然如今之形势似是阳法阴儒者。提倡法者国治。提倡儒者国危。自古自今不一而道,春秋战过数国可论。商鞅变法帝秦。吴起兴法强魏。汉以来以法治国兴。武帝倡儒正是由兴渐衰的征兆。试问哪朝哪代建国伊始不是以法而是以儒兴国者。这样的事我还没有听说过。可见建国欲兴必以法。往往是由盛渐衰的时候帝王们才希望以儒家思想。忠孝礼仪来巩固统治。来挽救不治。可见儒家思想往往是被动的。是历来统治者为巩固挽救统治而不得不采用的,消极的东西。能够保多久就保多久的心态。倡法则是主动有效的。法制盛没有不国强的。法制盛还没有见过国乱的。往往是乱了法制的时候才而造成国乱身危的时候。西方国家没有中国儒家思想之深现在渐变为如此体制。为什么中国没有同步甚至走在前面呢。毛泽东批儒倡法国家大治。何以论之呢。我想这和中国的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不无关系。二、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春秋时期孔丘创立儒学,后经孟轲、荀况、董仲舒、王阳明、朱熹等人的发展,2500多年来,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甚至至今都长期处于独尊地位,现在仍影响到每一个中国人的人生。先说说儒家思想的精髓:一、儒文化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仁”。“仁者,人也”,就是说“仁”是人的本性。对人的本性的探讨既是儒文化的独特起点,又是儒文化的主要内容。儒主要探讨的是人的本性中的“人情”,即“仁者爱人”。人情中,儒是从亲情入手进行探讨的,仁以爱父母亲为大,这就是“孝”。亲情是情的起点,这是人的本性,这是仁;父子之情母子之情是亲情的起点,这也是人的本性,这也是仁。一个人不爱父母怎么会爱其他人呢?“孝”作为人的本性是儒文化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亲情从爱父母延伸到爱兄弟就是“悌”。由爱父母爱兄弟延伸到爱夫妻、爱亲情中的所有成员,延伸到家中的每一个成员。“家”在儒文化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齐家”是儒生的必修课。中国人的家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儒文化对人性人情的探讨在亲情和家这个点上告一段落——这就是“仁爱”。儒文化对人性人情的探讨是为了研究人类共生共存的问题,是为了研究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因此亲情中的爱,亲情中的人情还需向家之外延伸扩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仁爱和人情延及到家之外,延及到朋友,延及到社会,延及到国家,延及到天下,这就是“仁义”。二、德与礼是儒文化的重要内容。“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德与礼都是一种规范一种规矩。德注重的是个人性、自觉性、和民间契约性的规范;礼注重的是公共性、强制性和政权制度性的规范。德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礼的基本要求是“遵秩安位”,或者说是“秩序”和“定位”,也就是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约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先后秩序不能乱,上下位置不能错。三、中与和是儒文化的归宿。儒文化中的规律或以“道”称,或以“诚”称,或道诚并称。《论语》的“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在总结寻求人生成长的规律;《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探讨人生事业发展的规律;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则是在摸索人生个人修养的规律。儒文化在探讨宇宙人生规律的方方面面中,最精彩、最具智慧的是对人的本性和人情规律的探讨。天生具有的趋势是人的本性,自然状态下的人的本性就是规律。喜怒哀乐等人的感情没有发出来,处在静态平衡就是“中”,发出来刚刚好,处在动态平衡就是“和”。因此“和”在中国人人生中是一个矢志追求的目标: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和和气气,和为贵,和平共处,政通人和,和谐社会等。儒文化不走极端,不搞唯一和绝对化,而是在宇宙人生的动态中把握和寻求平衡点,把握和寻求“度”,以保证人类共生共存的自然通达和畅通。简要的说完儒家思想的主旨,再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从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开始,在“利民”上确实功不可没。首先,孔子打破了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受教育的桎梏,把文化学习带到了平民阶层,使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