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中年段课堂“扎实有效”之梦柳州市公园路小学教育集团邓莉凡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张志公先生曾经指出:“段的训练是语言的训练、逻辑的训练,思想认识的训练,又是文体、风格以致艺术的训练。”这是有关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要提高中年段“段落”训练的实效,结合日常中年段的教学,我们思索着“内容”与“形式”的水乳交融,不应凸显对语言形式的一味强调,也不能回避对表达方法的了解与领悟。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关注语言引导品味中年段教材中有大量在语言表达上富有特色的的段落,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帮助学生搭建与文本沟通的桥梁,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点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回归语文本位,让学生的体验、感悟与文本的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从中积累并移植这些句型段落,有效地帮助学生规范语言,提高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1.抓住关键词,品味文本内涵对于三、四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解读文本,更深刻地揣摩文章的内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精彩段落中关键词语的教学。精心设计语言训练形式,有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说话,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感受,运用语言的平台,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激活思维、发展语言,从而理解、吸收向表达倾吐迁移。例如:我在教学《掌声》一课,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把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作为语言突破口,一步一环,充分体现了中段学习的一个过程展现——由“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台讲故事,轮到英子时,她立刻把头低下去,这是为什么?”引入第三自然段的教学,然后紧抓关键词“犹豫”、“终于”、“镇定”划分成三个板块按事情发展状态依次展开。为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三个词,分三步进行教学,每一步都做好铺垫,巧妙搭好梯子。第一步,范句引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句子,对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理清英子的思想斗争过程,初步感知描写事情要有一定的顺序;第二步,品析语言。引领学生学习语言,分析句式内部关系,自然过渡到句式中运用的关键词,体会应用关键词语的构句技巧,同时结合文本拓展资料,让学生加以角色体验;第三步,简要复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简要复述中学会对这三个词积累运用。这样在螺旋式中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对话和价值观的提升。2.用词巧妙处,触摸言语智慧语言简洁,表达清晰,词句运用恰当的段落,教师应联系具体的文本去体会词语运用的意境和表达的效果,学习在意境中推敲用词的准确性,感受作者的言语智慧,从而促使学生在品味中丰厚文化积淀。例如教学《七颗钻石》第1自然段可以这样展开教学:师:同学们,你发现第1自然段是围绕哪一个词来写的?生:大旱灾。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生:我从“所有的河流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这里“干涸”、“干枯”、“焦渴”三个词可以看出当时地球上已经严重缺水,生命也受到了威胁,可见旱灾之大。师:是呀,当时水是多么重要!让我们读一读这一自然段,注意读好这些词。(生读第1自然段)随后填空——读一读: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都()了,草木丛林也都()了,许多人和动物都()而死。师:“干涸、干枯、焦渴”这三个词可以颠倒顺序吗?生:不能。“干涸”是形容河道、池塘没有水了;“干枯”是指草木缺少水份而失去了生机;“焦渴”是指人或动物缺水而感到口渴。师:真好!别看它们的意思相近,但是用法上是非常讲究的。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段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3.结构典型处,培养概括能力概括是中年级学生颇感困难的一个能力,不是词不达意,就是冗长罗嗦。而且仅仅是学一课会一课,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所以,教师应选择叙事清楚、语言丰富、篇幅偏长的段落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第2段,在讲这段时可以这样设问(1)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2)每一句话的意思写什么?(3)这段话主要写什么?这段话是按什么关系连起来的?当讲完这段话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学习方法,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再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最后把每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