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灵魂的教育做有灵魂的教育。细细想来,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值得教育人认真思考的问题。什么是灵魂?指生命人格,比喻事物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我个人的理解是:灵魂,就是灵动。有灵魂的教育,应当是具有生命的、灵动的教育。教育的灵魂是什么?是育人,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是“使儿童带着整个的身体和心智来到学校,又带着更圆满发展的心智和更健康的身体离开学校”,是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道德修养。就像法国思想家蒙田在((论儿童的教育》中所写的那样:“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获利和获物,也不在外表的炫耀和装饰,而在于修饰和丰富他的内心,希望塑造和教育出一个有才能有真本事的人,而不是一个空虚的学者。”有些地方、有些学校,由于教育道德的缺失,使教育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追求,也就是丢失了教育的灵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对一位中学教师说:“培养年轻人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基础。不要小看你的工作,你是在塑造年轻人的灵魂。”是的,教育是有灵魂的。它是灵动的,有生命的。教育的灵魂就是培育学生心中的希望。教师要用了解学生的特点,去了解学生的心灵的渴望。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使学生心中的渴望得以满足。这个渴望应该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当下,功利主义泛滥,在有些人心中,祖国不再神圣,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教育的悲哀。我们的基础教育,要用生动的爱国主义故事感染学生,在他们心中撒播爱国主义的种子。有灵魂的教育还应该是让它闪耀着成功和自信的光芒。孔子因材施教,陶行知提出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如果老师能适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适时点拨,并能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学生心中的希望就会慢慢升起,最终将照亮自己、照耀别人。有灵魂的教育应该闪耀着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光芒。让人性美放出光芒,教师就要教育学生具有良知,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具有恻隐之心。人性美还包括尊重他人,具有平等观念,这是教育的真谛。不尊重人,是人性缺失的表现。做教师,最忌讳的就是不尊重学生。与尊重和平等观念密切相关的,是教育有“三个不能超越”。第一,学生的生命健康不能超越;第二,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能超越;第三,学生在智力发展上的个性差异不能超越。这“三个不能超越”须时刻谨记在心。在人性美中,独立人格也非常重要。应试教育的重压,扼杀了学生的独立精神。鲁迅先生提出改造国民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独立人格。当前,国家提出大力培养创新人才,独立人格的培养是重要的基础。相对于人性美而言,人情美更具社会性。人情美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美好的情感。考试成绩差不可怕,家庭贫寒不可怕,长相丑陋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扭曲与灵魂堕落。不能为了考一个好分数就去作弊,不能为当一个班干部就去搞阴谋诡计,不能为了突出自己就去贬低别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陷害别人。人情美还包括亲情、友情。人生的幸福不取决于手中的权力和金钱,而取决于是否拥有亲情、友情。敬畏崇高也是人情美的重要内容。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心中没有敬畏的人,在社会上居于要职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曾问学生:“你们愿意做屈原这样的人吗?”“你们愿意做范仲淹这样的人吗?”一些学生说:“不愿意做。”我说:“你不愿意做是可以的,但你要知道,中华民族历史上有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景仰他们,敬畏他们。”如果没有这样的人,中华民族该是多么可悲!“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这话很深刻。教育工作者不能迷失方向,教育是有灵魂的,灵魂就是培育学生心中的太阳。没有灵魂的教育是可怕的,它所影响的不只是学生的前途,还是关乎我们国家、民族命运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