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倦怠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教师面临着各种挑战,工作压力大,需求高,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众多专家研究发现,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体验到职业倦怠的教师,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从而影响到教育效果的发挥。那么,教师如何避免产生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呢?一、调整认知结构,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广,中小学教师无论是业务素质还是道德素养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教师要调适、主动寻求自我完善的方法,形成正确的认知体系。正确评价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绩,找回自我,找到心理平衡点,从而接纳、喜欢这个职业。二、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给自己放松的机会。1教师的工作是琐碎而繁忙的,每天就是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课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处理班务工作,可以说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是围绕学生度过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有弹性地合理安排自己工作之余的时间,留给自己一点时间来培养各种兴趣和爱好,尽量寻找释放和缓解压力的出口和渠道。比如,打打球,听听音乐,与其他老师聊一聊。工作之余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把工作的烦恼抛到脑后。这样一张一弛,把压力化为乌有,业余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也多姿多彩了。这既能提高教学工作的创造性,又可调节情绪、锻练体能、消除压力,增进心理健康。三、培养社交技能。教师与其他行业的人一样,都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之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顺利工作的基础,而紧张、不友好的人际关系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教师对自己的施教对象只有放弃权威的身份,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接纳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获得2所需的人际互助。师生间矛盾与冲突减少了,工作压力自然就轻,教师才能全身心地钻研自己的教学业务,从而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教师间的交往:1、要相互尊重;2、优势互补,思想上、情感上、知识上取长补短,互惠互利;3、情感互动,真诚团结才能促进友谊。教师与领导只是分工的不同,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应多沟通,多交流。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还必须取得家长的紧密配合。教师与家长交往要树立服务意识,与家长勤联系,多沟通,出现问题及时互通信息,分析原因,商量对策,共同实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同心协力地实现教育目标。四、强化班级管理技能。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在工作中难免出现与学生的矛盾冲突。作为教师应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不同需要,真诚热忱地关爱各种类型的学生。不因学生学习和行为品德上的问题一时冲动而失3去应有的理智,使自己陷入无尽的焦灼和烦躁之中;也不要采取挑剔、揶揄、讽刺、挖苦的极端做法,以致激化师生矛盾使自己更加苦闷,这对谁都不利。教师应多亲近学生,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幽默感。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只有增强自己的角色意识、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意志和行为,才能博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同时,作为教师自身需要不断超越自己,做到多方面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从职业倦怠中走出,重新焕发精神面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