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来说话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无疑为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提供了一个滋长、发育的温床。新课程呼唤开放性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一个充满希望与信任的课堂,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更是一个时刻能闪烁智慧火花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托,是将教材“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的,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营养,感受汉语言文字的无穷奥妙,是语文课程教育的使命。一、选择开放生动的教学内容,唤起孩子们想飞的欲望。语文源于“生活”,也就是语文知识的获取,不仅仅在课堂,更是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不就是最开放、也是最生动的吗?鼓励孩子从生活中学语文,从而发现语文的趣味性和巨大魅力,是树立大语文观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广开生活之源,深掘精神隧道,使学生能做到关注生活,有感而发。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把生活看成七色阳光,即便是同学间的冲突、矛盾、误会、争吵都可以看成是生活中的一朵朵小浪花,一种生活的乐趣,这些都是自己思考写作的好题材,而不能把它当作烦恼,一种包袱。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中表现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亲身经历,描绘内心世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烙上情感个性的印记,涂上独特的心灵色彩。二、开放的教学语言为孩子们插上能飞的翅膀1、在《新课程》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尊重学生、双向互动是平等对话的基本保障。只有在每个教师的内心深处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才能充分发挥出一个“引导者”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也才能时常在课堂上听到这样发自内心的平等交流:“你的朗读真让我佩服!”、“我想听听你的意见”、“很抱歉,我能打断你的发言吗?”、“你能为我参谋参谋吗?”2、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幽默的语言、诙谐的动作是课堂又一道美丽的风景。支玉恒老师可谓是教学幽默的一代名家,熟为人知,支老师在教《第一场雪》中,在学习“雪后”一段时,用富有激励性的口气说:“雪景这么美,谁能美美地读一读?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广阔的雪野中去游览一番!”一名学生读的尚可,支老师颇为风趣地说“读得不错,但他刚刚把大家带到雪野的边上,谁能再把大家往里边带一带?”一个学生读得反而不如前一个,支老师又风趣地说:“刚才那位同学好不容易把我们带到雪边上,你又把我们带出来了。”同学们开怀大笑之后,又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朗读之中,争先恐后地希望把老师和同学们带入雪野中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有的学生甚至超水平发挥。在支老师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不苟言笑、一本正经的情形,让幽默、风趣取代了,学生正襟危坐、战战兢兢的情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活泼、开朗。1我在教学“恐怖”一词时,让学生先闭上眼睛,根据我的提示展开想象。提示内容: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你独自一人走在一条僻静的小路上,周围静极了,突然(提高嗓门),从旁边蹿出一人,你这时的心情怎样?同学们就会回答:“恐慌”“害怕极了”。接着,让几个同学再把这个过程表演出来。同学们就会很自然地理解“恐怖”这个词的意思,并知道如何使用。再如,教学古诗《七步诗》时,学生很难体会到诗中的思想感情,我就给学生一个想象的情境:你是曹植,遇到哥哥曹丕的苦苦相逼,你会怎样做?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出现一个画面:兄长曹丕要弟弟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然后让学生把想象的东西表演出来,他们就会很容易的体会到作者那种悲愤伤心的思想感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课文有着不同的意境,只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真正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三、设计开放多样的教法,让孩子们展翅高飞同样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是几乎每位老师都明白的道理,但要真正做到“心想事成”,却要令人煞费一翻苦心,在新课程的指引下,我认为全开放的教法应该确定这样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