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读后感——我谈“民族”与现代“国民”意识《三民主义》由孙中山所著,这本书收录了孙从一九二四年一月至八月的“三民主义”十六讲。其中“民族主义”有六讲,“民权主义”有六讲,“民生主义”有四讲。“民族主义”部分,孙中山主要给我们讲了华夏民族的发展,地位,现在所处的形势以及面临的任务。(民族主义是我这篇感想的主要内容,所以在下面主要讲解,这里不做过多描述)“民权主义”部分提到民权的概念,谈及民权在我国的状况及发展,并与外国民权发展与斗争史做了比较,提出民权在我国应如何发展,如何实现。“民生主义”部分则主要讲了什么事民生主义以及民生主义的实现步骤与要求。孙中山对当时的情况可以说很了解,他很有先见的提出了“三民主义”,并且希望国民党能都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挽救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下面我主要从民族主义这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认识。要谈“民族主义”,首先要问何谓“民族主义”。孙中山说“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通俗来讲就是,以前的中国人只有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观念,而对于民族则是毫无感觉的。按照我的理解,这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决定了家族式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其次是,自从西周以来,等级森严的家族制就早已将“尊尊亲亲”、“父子尊卑”的观念深深植入人们的心里,祖祖辈辈、世世代代越长越深,人们有家谱宗谱,却从老没有族谱或族史。还有就是,这种观念也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发展有关,当时的皇帝以天朝自居,认为,世界就是中国,中国便是天下,自以为是宇宙的主宰者。无意识中就给人们一种错觉,认为除了中国人之外就再也没有别人或者说再也没有人比他们强,这样的话,人们生活在一种无比较、无竞争的环境中,没有别的民族与他们竞争,当然无需知道原来大家都是汉族人了。正是因为这样,人们便对民族意识不强。就算在元朝和清朝时期,蒙古族和满族夺去了汉族人的政权,人们仍然没有危机和民族意识。为什么呢。我想是第1页共21页因为无论是蒙古族还是满族都实行了汉化,他们折服于汉族,主动吸收汉文化,汉族人便骄傲自大、洋洋得意的继续生活着,在他们心里还是认为,汉族仍然“称霸天下”。由此可见,人们的民族意识在古代就没有形成。那么当时呢。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到八国联军侵华这60年间,民族意识有没有觉醒呢。我们国人有没有团结起来为民族而奋斗呢。""外国旁观者说我们是一盘散沙,那到底是不是呢。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起义;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义和团曾经奋起;戊戌变法时,梁启超率先提出民族主义,民族意识便有所觉醒,但只是少数先知者而已。这些可以说是民族主义,但是,这些民族主义足够吗。仅仅是几个老百姓,几个农民被迫不得已而反抗而斗争就是民族主义吗。难道有几个先知高举民族主义的大旗为民族危亡奔走呼号就是“民族主义”吗。难道就指望这些个人去拿起刀救中国吗。面对几十万大军他们又算什么。由此可见,当时的民族意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而当时正值各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危难时期,军阀又各据一方,国民党在袁世凯的搅和下已乱七八糟,共产党作为新生力量才刚刚诞生。民众的生活更是糜烂不堪,地主强取豪夺,官府层层压迫,人民则负债累累,生不如死。中国社会看起来真的是一片狼藉,上下心不齐,力不同,取得民族独立又何从谈起。由此可见,民族意识在当时提出来是十分必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全国人民团结在一起。它不仅能缓和阶级矛盾,才能让人们意识到,原来中国人都是一家人,何必在这个危难时候发生内讧进行窝里斗呢。同时,它还能使人们众志成城抗击敌人。中国人是一盘散沙,可是当“民族主义”这种水泥加进来时,我想它会更坚固吧。当然,民族主义不是两个人觉醒就可以的,不是一千人觉醒就足够的,而是四万万人的事,是四万万人的任务。如果这些人全都觉醒,我想每个人拿着棍儿拿着刀组成人墙,那些拿着尖刀利枪的鬼子也会不住颤抖尿裤子吧。我们都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四万万人的力量却是可以震天动地的。孙中山希望国民党可以领导中国胜利,可是没有,最终还第2页共21页是共产党人领导中国胜利。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