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体育课中的有效运用一: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化教学的依据1.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游戏化的运用。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游戏特别喜欢,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把教学与游戏相结合做到寓教于玩、寓教于乐。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如:体操游戏“快速集合”、田径游戏“顶报纸赛跑”等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教学效果同样有效。2.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的运用。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都表明少年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过量运动或成人化、专业化教学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游戏化的运用可以使少年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中有张有弛,更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3.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游戏化教学的运用。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老师的讲解与示范再好,学生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动作方法,那么运用游戏就会有异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授起跑快速的教学中,运用游戏“快速出击”,通过游戏来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了解动作的重点,把教学内容应用与游戏中,在游戏中积极改进自己的动作方法,从而把教学与实际相联系,做到潜移默化。在游戏中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技术水平。4.教学目的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的运用。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在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应体现出教学的多方面功能。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正确的社会适应能力等,要达到这一目的,游戏的运用无疑是必要的。二:教材特性与游戏应用的结合原则:体育游戏与主教材应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有利于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动作技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游戏是为完成主教材的任务服务的,因此,在选材上不能只凭热情和学生兴趣,一定要注意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技能、身体素质、生理、心理等特点。不可滥用,做到运用适时,组织合理、方法科学。1.游戏的针对性原则:就是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集中一段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范,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体育游戏形式进行应用。如,在讲授站立式起跑知识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起跑比快、听信号起跑等比赛,把教学重点与游戏结合起来,在游戏中提高练习方法。2.游戏的辅助性原则: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趣味游戏,以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刺激学生运动神经的活跃。如,在教授体操课时,可在课间放一段欢快的乐曲,让学生们尝试按着音乐节拍以舞蹈形式做体操;在队列练习时,穿插一些花样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如游戏“齐心协力”、“跟我学”等等。这些都能使枯燥、紧张的体育课变得生动、轻松,具有吸引力,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3.游戏的趣味性原则:就是在安排一定的场地器材后,由教师统一命题,提出运动要求和锻炼目的,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体育活动项目,自己组织体育游戏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游戏的创新性原则:一个游戏无论如何有趣、学生如何喜欢、练习多次之后,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练习要求做进一步的改进要求,如密度、强度、成功率等等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度。在组织创新游戏中必要的安全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培养应渗透其中。三:游戏化教学的几点建议:1.游戏选择必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游戏必须为教学中心服务,要体现出教材的特点,通过游戏的手段改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体育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组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投掷游戏可分为:投掷比准游戏与投掷比远游戏。抓住教学的重点选择游戏是游戏教学的关键问题。2.游戏中应注意教学目标的达成。单纯的玩,即无要求无目的的凭兴趣玩。我们的游戏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