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高考教师不宜跟学生讲的九句话高三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高考复习备考是高强度的脑、体力劳动,上了一天的课,然后辅导答疑一个晚上,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刁钻的问题,然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回家后还要备课、选题,选题前必须先跳进题海自己做题……直到深夜。高三教师为了班上孩子的成长成才,为了高考的成功长期超负荷工作,顶着各方面的压力,有时还包括生活的压力,总之他们为学校为社会为国家付出了很多,也牺牲了很多,高三教师不容易!高三教师忘我工作的精神着实令人肃然起敬,全社会都应理解、支持和关心高三教师的工作,尊重高三教师的人格和劳动。在技术层面,如工作的方式、方法、艺术、可持续发展等,恰恰很容易成为高三教师无暇顾及的盲区,特别是临近高考,经过了较长一段时间紧张备战的“煎熬”,师生很容易变得焦躁、担忧、脆弱、易怒、敏感……(不是人人如此,但也并不是没有可能)。这时候,也许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会给学生以沉重的打击,甚至打击了一大片,而自己还蒙在鼓里。相反,如果高三教师不断调整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特别是科学、艺术地使用语言,那么不仅可以防止师生间产生对立的情绪,而且学生在这最艰难的时期能够得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在最后的阶段继续前进,奋力冲刺,各方面会更上一层楼,最终以乐观、进取、平静的心态进入高考考场,轻装上阵夺取高考的胜利。就教师本身而言,融洽了师生关系,教师会感到累并快乐着。当学生请教老师的时候,要是问题真的很简单,“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的话很可能冒出来。是啊,问题是简单,但学生不懂完全有权利问,教师有义务解答。而且“问题简单”的评价来自教师而不是学生,如果学生懂了还问你干什么?可以说,“个别辅导”存在的理由,主要是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当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即先反问一下学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然后“顺藤摸瓜”,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答案。当学生请教老师那些典型的常见的问题时,很可能会得到这样的回答,“我以前讲过多少遍了,都不记”!其实,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错的,不过此时说出来,往往会把事情搞得更糟。临近高考,再抱怨、再指责也于事无补,不如放平和心态,这样想:现在能够认识到想学想记,终究是件大好事,“浪子回头金不换”嘛!艺术的回答是,“这个问题好像我以前讲过,没记下?好,我很高兴再讲一遍,因为这个问题蛮重要的,这次可要弄明白了,并且将它记下”!我们知道,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好教师应该有耐心,应该给学生改过的机会,应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第三句不该说的话是,“复习到目前为止基本定型了”。这句话表面看是老教师经验的总结,事实上这种所谓的“定型论”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如果存在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心理,想在最后阶段实现内化提升比登天还难。很多学生成为这句话的牺牲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发展的。学习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小进亦谓退。“下面我们请专家进行心理辅导”这句话的背后也是一个美丽的陷阱。有些学校请心理专家作报告后情况非但不见好转,反而更加严重。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说了这句话,小题大作,无形中给学生戴上一顶“心理有问题”的帽子,让学生生活在阴影里而惶惶不可终日。因此“心理辅导”几个字要谨慎使用!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换轻松一点的说法,在谈笑风生中完成所谓的“心理辅导”。有一句话会令学生惊恐万状——“这就是典型的高原现象”。心理学书籍中有很多专业术语,可以说这些术语对学生讲是没有什么积极意义的。对学生讲这样的话的人,绝对不是真正的心理学家。不是吗?某校高三学生排队去心理咨询室问“我进入高原期了吗?”、“我快过高原期了吗?”、“我还过多久进入高原期”等等杞人忧天的问题,可见,教育者不应乱点谱,以防受教育者对号入座,作茧自缚。有一句话会令学生伤心不已——“屡教不改,真是不可救药”!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人成才,哪个老师不想自己的学生取得进步?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导致了学困生的形成。学困生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