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第二单元第7课知能综合提升VIP免费

第二单元第7课知能综合提升_第1页
1/2
第二单元第7课知能综合提升_第2页
2/2
[知能综合提升](时间:20分钟,满分:4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下列最能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是()A.蒙古贵族采用汉法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C.元朝实行民族分治D.元朝的民族融合解析:B、C、D三项为政治范畴,首先排除;采用汉法反映出为适应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力,蒙古贵族被迫逐步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游牧文明)。答案:A2.元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D.落后民族最终被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区所征服解析:这一转变即从游牧经济到农耕文明转变,本质即落后的生产方式被先进的生产方式所征服。答案:D3.下列关于政体更新的评价,表述正确的是()①中书省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行中书省制的实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③宣政院的设立加强了对西藏的有效管理④兵民分治、民族分治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准确评价政体更新的内容。民族分治激化了民族矛盾,是元朝制度中消极影响较大的措施。答案:D4.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方针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发生重大转折,主要逐渐转变为()A.行汉法B.屯田C.游牧经济D.农耕文明解析:忽必烈改制主要是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而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族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的汉族文化,即农耕文明。答案:D5.元朝转变立国之本,重视农业发展,其中为此指定的考查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A.屯田多少B.编写农书C.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D.农桑兴废解析:元朝为转变立国之本推行农业,制定了考查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以农桑兴废为原则。答案:D6.忽必烈说:“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诏令的重要意义在于()A.确立了农桑立国的方针B.实现了由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C.促进了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D.加快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解析:本题B项错在“实现”一词,应为“加快”,C项不是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是农业经济的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A二、非选择题(16分)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元朝初年,一位蒙古贵族奏曰:“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元史》材料二: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纪世大典叙录·官制》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观点?从材料一、二看元朝统治者采纳了这种观点吗?(8分)(2)材料二中“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依据是什么,请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8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不难回答;第(2)问结合行省制度的有关史实来回答。答案:(1)认为汉人对“本朝”无益,要彻底排斥汉人,把农耕地区全部变成牧场。没有采纳。(2)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第二单元第7课知能综合提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