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吴芳学生在发现物体沉浮状态与原有认知情况不同时,教师适时启发学生分析思考:物体的沉浮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体积,重量,材料,密度等)。如何科学地判断比较物体的沉浮状态,需要在一种怎样的情况下进行,哪些条件保持不变,改变哪些条件?然后指导学生自主分析,思考,确定研究方法。相互配合,分工合作,自主去实践。亲历探究后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即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量重的就会下沉,轻的就会上浮。物体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大的就会上浮,小的就会下沉。如何把生本的教学理念有机,灵活地运用和渗透呢?放手让孩子们自主探究,之后又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师的指导?怎样解决和协调主动性和指导性的关系呢?科学探究活动并不是一昧由教师去讲解,去参与,去传授。而是给孩子们自己去发现,了解,探索,总结,收获。教师只是在其中进行启发,点拨,引导。让孩子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认识现象,总结规律。把学习和探索的权利交换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建构新知识体系。而不是说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在教师安排和明确情况下,让孩子沿着老师的思路去探索,去研究后才放手。误入换汤不换药的教学误区,也不能为了达到目标,完成任务,得出结论引导孩子按照教师自己设定的程序和步骤去放手做,并没有真正去探索。要相信学生,正确认识到孩子在探究中会出现问题,状况,允许学生犯错。让孩子去尝试,发现,收获,评价。科学课堂提倡以探究为主,让孩子们像科学家那样亲历其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创造的科学意识,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能为学生准备充分,有结构,代表性,独特性的材料和物品,器材,是开展探究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这些物品,能激发学生极大的探究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活动中如何巧妙利用有层次,有结构的材料:首先选择有代表性,典型性,独特性的材料。针对每个探究活动,每个层面的研究,每种材料在各层次的研究中都是有针对性,探索性的。互为补充,相互完善。其次准备的学具,材料应具有启发性。这些学具材料在研究中应先让学生进行猜测,预测,接着再指导设计方案,制定计划中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性。最后准备的材料物品应注意层次性。在探究活动中,老师准备的材料应分层,循序渐进地相应提供。什么时候出示?如何探究,怎样操作,都应逐层递进地提供。并能有针对性,实效性地辅助实验操作,总结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