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让小学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姓名:周新明单位:庙岗乡中心小学时间:2015-6-20让小学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摘要:陶行知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气氛,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乐于探究,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真正体现数学的生活价值,从而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关键词数学教学回归生活价值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在数学教学中,要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把数学真正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去。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学生能否培养了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随着数学学科自身的发展,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数学是一种工具,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提高人们思维能力的推进器,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解决生活的问题,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不断实践和探索的。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让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尽情地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提高数学修养和实践应用能力。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生活化。成功的一节课,离不开良好的情景引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学生学习每节新知识时,从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明白,并引起一种想知道究竟的渴望,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学习有兴趣,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如在教学人民币这个新知识时,小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可以问学生你们到超市去买过东西吗?你带了多少钱?买了什么物品,是怎样付钱的?然后投影仪出示人们买东西的生活情境,从中留下悬念,如果买35元的计数器,可以怎么付钱?小朋友一一回答了上面的问题后,然后再次组织学生在班上开展“小小商店”购物活动,让学生拿着钱购买需要的商品,并且算一算付出多少,应找回多少钱,在实际购物中巩固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学生自己去体验购物,解决问题,体会付钱、找钱,与小伙伴们合作、交流、讨论,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了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而数学的特征之一就是高度的抽象性。如果不把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由此下去,学生就必然会对数学产生厌倦,因此数学教师与学生共同走进生活就显得十分必要。二、从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学习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接触社会,贴近生活,给学生生活化的练习,才能更好地使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运用。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形成学以致用、学为所用的思想,真正体会到学习“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逐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营养午餐”后,让学生课后去调查家人经常吃的菜谱,看看自己家的菜谱是否达到营养标准,并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