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反思朱如克网崧舟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它有一道槛,越过这道槛是语文教学,没有越过这道槛就不是语文教学,这道槛是什么呢?就是话语形式。”因此,我在教学《搭石》这篇课文的时候,就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接触,读中所感,读中所悟。新课伊始,我展示出一副小山村的画面,配以轻松优美的音乐,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刘璋爷爷生活的那个小村庄,走进作者魂牵梦萦的搭石。之后,提问学什么是搭石,很一句“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很自然地使搭石浮出课本。而后我的一句“如果没有搭石,村里的人们又是怎么过河?”的追问,孩子们自然便找到了“人们……就必须脱鞋挽裤。”这句子。其中我抓住“脱鞋挽裤”一词,进行反复地朗读,学生对搭石的重要性有了更好的了解。接着便引导学生找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其中,我紧紧抓住“一行人走搭石”的画面,展开深入的教学设计。在理解“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一句时,我抓住“协调有序”这个关键点,创设情境,通过“我们来走一走搭石”,真实地模拟走搭石的情景,以此来体会什么是“协调有序”然后,我又改课文为诗歌,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更是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旁边,引领学生用朗读将这美好的画面呈现在大家面前。但是,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出现了许多不足的地方,总结如下:一、仍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体性。一开始上课的时候,说实话内心十分紧张,即担心学生回答不上来,也担心自己忘记教学内容。于是,当学生对ABCC的词语进行拓展的时候,学生回答“滔滔不绝”,我竟然也没发现。最后还是在别的孩子提醒的时候,才察觉到。由此可以清楚的知道,我当时的关注点仅仅只在完成教学环节和内容上,并未关注到学生。二、学生理答不到位自从执教以来,我一直都认为自己在学生的理答方面做得很到位。但是这节课后,我深深地检讨了自己。我所谓的理答仅仅只是浮在表面上的,根本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价和指正。比如,当我问道:“一次又一次地拖鞋挽裤,你体会到了什么?”一学生回答“很麻烦”,我居然脱口而出:“看来你是个懒惰的孩子。”这不仅冷冻了课堂的气氛,更是对学生无情的伤害。我要深深地检讨自己。三、教学设计不够成熟,语言积累未落实经过这堂公开课,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的路还很宽很长,必须慢慢走,一步一个脚印。从大学毕业到现在,我已经在语文的教学岗位上工作了一年。对语文教学虽不能说全面了解,但初步有了一个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但经验真的是至关重要的,稚嫩的教学设计终归是不够成熟的。在设计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两个词的时候,我预感到学生会很难想象画面。但反复思量,还是想不出要如何设计。结果课堂上不仅学生回答不出,体会不到,语言的积累也落空了。今后,在语言积累这方面,我必须要下苦功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之路漫漫,但我坚信一颗充满爱的心,终究能用激情感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