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经释疑》有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hellip;hellip;这样的意境在脑海里定格以后,很难不在以后的生活中有意无意的去追溯它的源头,所以与《诗经》的相遇是迟早的事。《诗经》既是一本诗歌集,也是一本史书,它记录生活,承载历史,每个字都饱含了血泪或深情。周朝末期实行分封制,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国与国之间战乱不停,诸侯的封国和卿大夫家室难保,贵族们都萌生了及时享乐的思想,在《唐风山有枢》曰: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在战火纷争的年代里,男子们不得不参军戍边卫国,谁曾想故乡一别经年,回家之路却始终遥遥无期,《鹿鸣之什采薇》里,戍边将士深深叹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而古人某些文明程度即使放到今日仍显现高度,比如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召南驺虞》曰: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原来,为了保护生态链,防止对动物赶尽杀绝,天子的森林官驺虞规定,每次打猎只能猎杀五只,得到民众的称赞和拥护。诗,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点缀。现在想来,数千年前的古人们竟吟出如此美妙的诗句着实令人惊讶,这倒也正是证明了诗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何等重要,即使在那个年代中,人们的快乐、悲伤或愤怒也都可以寄与诗句之中。当你为了工作不停奔波时,可知古人也经历过这样的辛苦与彷徨,《召南小星》中一个普通公务员的日常生活画面就是:嚖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而在《王风采葛》里,一位深情男子在对爱慕女子吟哦情诗的样子和今人可不是一模一样: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即使抛除为国君效力、为佳人伤情这样的经典主题,走进平民的三餐四季之中,你也会发现诗情无处不在,《豳风七月》有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从古至今,诗的传承从未中断。自古人吟诵出第一句诗的时候,它的美丽就连绵不息的穿越过数千年的时空,从未止息。第1页共2页三国枭雄曹操著名的《短歌行》中,那两句传唱至今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正是出自《国风子衿》,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曾作诗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在《召南甘棠》里也可找到此句的前生: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作为诗歌盛世的唐朝,不仅是李商隐,还有白居易、李白、杜甫hellip;hellip;拜读这些大文豪的作品时,你总能突然发现诗经的影子,如仙子飘然的裙裾,又如天边划过的飞鸟,似乎突然闪现但无法捕捉,但更像是岁月的果实曾在此绽放留下的袅袅余香。这本《诗经释疑》与很多《诗经》类书籍不同的是,它没有去刻意强调诗经有多美好,曹音先生像一位正襟危坐的老学究,说了诗歌背景和生僻字的意思后,便不作声了,给读者留白,这诗怎么翻译。你且自己琢磨去吧。这倒符合我的胃口,大象无形,大音稀声,我觉得真正美的东西只需要感受。以前曾读过一本育儿书,作者说带女儿自小便一起读诗,但从不向她逐字逐句的解释意思,由她自己慢慢领会,即便暂时女儿因年幼还不解诗情诗意,作者也不加强求。直到有一天,女儿在读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沉默了一会儿对作者说,这诗真美。她知道,女儿已经接触了诗的魂。《诗经》作为中华诗词文明的源头,始终如日之光、月之华一般,穿越时空,照彻心灵。我最喜欢孔子对《诗经》的评语,老夫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的整个诗情都是欢愉而亲近的,有如钟鼓齐鸣之乐,即使是讽刺、怨天尤人,也是从风、雅中流出,依然诗心开朗,释然自适。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