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叛逆的孩子?父母若发现孩子有逆反心态,可采用以下方法来化解:1、开放自我。父母发现孩子的兴趣会影响功课时,不要立即禁止,最好能多了解情况。如陪孩子去电子游戏中心,和孩子讨论他们的偶像,以此提醒什么是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应该学的。只有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相处得更融洽。当父母与孩子相处融洽了,孩子就不会反叛了。2、将心比心。父母要与孩子将心比心,相互间的关系就会融洽,孩子也就没有逆反心理了。3、寻求意见。管教孩子,有时应该寻求别人的意见,让自己的思想更开阔。最好跟孩子的老师多加强交流,了解孩子平时在学校的表现。4、观察沟通。就是观察孩子与自己的沟通方式。在很多时候,父母必须超脱自己的角色,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孩子叛逆的问题。并以不同的角度对待孩子,做有限度的迁就。5、分析说明。父母要仔细分析孩子形成逆反心理的具体原因,并进行充分的说明,这样,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逐渐消失。6、不断试验。父母管教孩子,要时常改变方式,孩子小的时候,一般只是父母讲,孩子听。上了中学后,就应尝试双向沟通,也听听孩子的建议。一旦发现某一种方法行不通,就应随时改变方法,不断试验,直至发现有效的方法。7、实践体验。就是通过实践,进行体验,以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有父子俩散步,儿子看了西瓜一定要买,父亲说离家太远,提回去太累了,不买。儿子不高兴:“我喜欢吃的西瓜你不买,你喜欢我学习好,我也不好好学。”父亲一想,对独生子说:“买瓜可以,你要负责提回家。”独生子同意了,累得满头大汗才把西瓜抱回家,使儿子感触很深:“吃个西瓜真不容易啊。”8、保持冷静。急躁的父母,应该提醒自己,保持冷静,并等待孩子冷静后,再进行沟通。总之,为了从根本上来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必须做好与孩子的沟通。要做好沟通,其一,父母必须很具体地说出不满意孩子的某种行为;其二,父母应说出自己不满意的心情;其三,父母不要作无谓批语和推测;其四,用提醒的语气讲出,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出发点是关心自己;其五,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孩子思考,是引导而非教导;其六,父母要威严地做出要求,一定要注意语气,并说明理由。孩子叛逆时的对待方式第一,家长要知道孩子在12—16岁时期出现的第二次(3—5岁是第一次)逆反心理是明显的、突出的,这是他们心理走向成熟的反映。也要让孩子知道出现适当的、轻度的逆反心理很正常,因为它是成长过程中心理上独立的标志之一。正常情况下,每一个个体最终都要走向独立和成熟,都要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不可能永远属于别人。第二,适当的逆反心理有益身心发展,但是太强烈则会物极必反,危害很大。由于逆反,孩子不但不听家长有益的忠告、教育、指点,甚至非要反着做。一个家有这样一个“逆子”,整天和父母对这干,这个家还会有好日子过吗?另外,这种心理也严重影响当事人其他心理方面的健康发展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三,要让孩子从小知道如何看待问题,要让他们有意识地学习逐渐学会和应用全面的、冷静的、客观的、公正的、科学的、多角度的看待和分析问题。我们周围的许多事情都存在多面性、复杂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不同阅历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看问题都会不同。出现分歧的正常的,解决分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平等的沟通。其实,沟通的过程也是双方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过程。第四,孩子要学会用多种方法表达之间的意愿,对父母以及周围的人要有意识地做相应的了解,理解他们提出的各式各样的要求,既要学会包容父母的缺点、毛病,还要看到他们苦口婆心、望子成龙的一片痴情,更要承认父辈们历经风雨、见多识广、懂得取他们之长补之间之“短”。第五,教育孩子,作为一名优秀学生,除了学习好之外,还要心理健康。包括:快乐的情绪,专心的注意力,乐观向上的进取心,良好的人际关系,坚忍不拔的意志,有效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客观地认识自我等。现在的孩子很少知道什么是“让步”,尤其在溺爱他们的父母前。要教育孩子对人“退一步海阔天空”,要有承受挫折、磨难的能力,还要有化解不快的能力,寻找心理平衡点。第六,必要时可进行家庭治疗,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