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1、欣赏《红旗颂》2、欣赏《在灿烂的阳光下》二、教学目标1、通过音乐作品《红旗颂》、《在灿烂阳光下》的欣赏与分析,使学生了解歌曲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作品中赞美祖国、祝福祖国的爱国情愫。2、了解歌曲《红旗颂》的三部曲曲式结构。明白两首歌曲的创作背景。三、教学重点感受器乐曲《红旗颂》每部分的音乐情绪及演奏形式。记住主题旋律。四、教学难点分析《红旗颂》的曲式结构,分辨主要旋律的演奏乐器,背下主题旋律。五、学情分析《红旗颂》这首序曲是吕其明创作于1965年春,作品为单主题旋律贯穿发展的三部曲式结构。这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高度,之前接触的少,曲子表达的意思有深度化。曲子开头的旋律把听者带进“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幸福激荡的回想当中。随后的曲子有不断转调来抒发不同的感情,用以描述不同的画面感,曲子中间在《东方红》的调子中达到高潮,最后在曲子的结尾处,号角响起的时候,乐队又渗入了《国际歌》的音调,仿佛看到人们高举红旗,奔向祖国明天的画面。比起上个课时的唱歌课《歌唱祖国》来说,理解难度大大增大了,但又是对它内容理解的必要补充,所以可以把两个课时的内容结合去解说,让学生理解的更透彻。六、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两首歌《红旗飘飘》和《我爱你中国》,这两首歌曲有什么共同之处?1、听赏《红旗颂》的第一部分,请大家谈谈乐曲所描绘的音乐意境?师:乐曲的引子部分,嘹亮的小号奏出高亢嘹亮的号角音调,经圆号反复后,由弦乐队奏出歌颂红旗的主题,宽广辉煌的旋律把人们带到幸福激荡的回想之中: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宏伟庄严的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2、再次欣赏一遍主题旋律。做到以下三点: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随音乐轻声哼唱主题旋律。感受乐曲节拍特点。4/4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四拍3、欣赏《红旗颂》第二部分,提问:感受音乐情绪、速度、力度、乐器音色等有哪些变化?在作品表现中起到什么作用?双簧管奏出深情如歌的旋律,让人陷入深深的回忆中,使人想起过去革命岁月的艰辛。接着连续的三连音,使节奏紧凑富于动力,速度加快,歌颂的主题变成豪迈的进行曲,表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昂首阔步、奋勇前进的步伐。小号再次奏响,红旗高高飘扬,经过斗争洗礼的人们仰望五星红旗,表达出人民对红旗至深的情与爱。4、欣赏《红旗颂》第三部分师:同学们,大家有没有觉得歌曲的旋律很熟悉,大家感受一下歌曲的主要情绪。这部分再现了主题旋律。气势磅礴的乐曲尽情歌颂了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展现了中国人民在迎风招展的红旗下,满怀豪情,奋发前进!尾声的号角雄伟嘹亮,气壮山河:让我们高举红旗,奔向祖国的明天。5、结合油画《开国大典》,完整欣赏《红旗颂》。画面内容:该画正中描绘了正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其中站在前排的共有六人,为当时的六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自左至右分别为: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在朱德左侧,还重点描绘了两位人物。其中朱德身后的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周恩来身后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在宋庆龄和李济深之间,后排站立的是郭沫若。在刘少奇和宋庆龄之间,后排站立的是陈叔通。油画简介:油画《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