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感受诗的情绪和意象。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古代,交通极为不便,朋友在分别远行之后,要再相见都很难很难。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唐代,李白的送别诗是很有名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谁来简要介绍一下他?生根据预习介绍李白。师:其实,我们以前也学过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还记得吗?生:《赠汪伦》(会背的同学一起背诵)。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二、新课(一)引导自学师:诗的题目中出现了一个“送”字,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了,那么围绕这一个“送”字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生汇报,随即板书问题:“谁送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为何送?”“怎么送?”学生说不全的问题,可适当补充。师小结:同学们很不简单,围绕一个“送”字,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诗中。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00页,自己认真朗读古诗,在诗中将答案都找出来了,诗的意思自然也就明白了。但读书之前,老师要给同学们两个友情提示(课件出示要求),谁给大家读一读大屏幕上的提示(指名读)。A、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节奏感。B、结合书中的“注释”和“插图”,读懂诗意,想象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如果有什么收获和困惑都可以和身边的同学小声交流。(课件中将涉及到读书方法的关键字用其他颜色标出,提醒学生注意读书的方法。)-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师:刚才老师看有的同学边读边把重要的内容画出来,我非常欣赏这些给自己的思考留下记号的同学。)(二)引导汇报1、检测初读情况师:那我先来看看你们读得怎么样了。谁先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只有认真听,你才能发现别人读的闪光点和不足,你才能进步得飞快。(放古诗课件)生读诗。师:读的怎样?谁再来读一读?生读诗。师:你不仅注意了停顿,而且有板有眼,节奏感鲜明。师:读古诗要完全地沉浸,全身心地感受,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律、节奏和情感。老师示范一遍。(放音乐)音乐响起时,你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走进古诗的意境中……(师配乐范读)师: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想读,那我们大家一起来读。(生配乐齐读)2、学习前两句诗师: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好了,那你从中读懂这些问题了么?(指板书上的问题)谁来汇报一下第一个问题“谁送谁”?生:是李白送孟浩然。师:其他同学同意吧?(生同意。)等会儿坐下,说说你从哪儿读明白的,好吗?生:我是从题目中知道是送孟浩然。而诗是李白写的,说明是李白送孟浩然。师:你很会读书,做到了边读边想。说得也清楚极了。谁接着汇报第二个问题“在哪送”生:是在黄鹤楼送。(注意讲话完整)我是从题目和第一句话中读明白的。师:(根据回答板书“黄鹤楼”)黄鹤楼它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李白就是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的。谁能接着汇报第三个问题“送到哪”?生汇报(“之广陵”或“下扬州”均可。)师根据学生回答点拨扬州和广陵为同一个地方,并板书扬州一词(右边)。师:既然“之广陵”和“下扬州”指的都是到同一个地方,那作者为什么不都用“之”,而用到了一个“下”字呢?师出示黄鹤楼和扬州位置示意图,介绍长江流向,了解黄鹤楼至扬州是顺流而下,并同时理解“西辞”。师:我们继续解决下一个问题“何时送”?-3-生汇报(三月,烟花三月)。师:我们知道三月在那个季节?(春季),而且是这个季节春光最好的时候。作者讲的是什么样的三月呢?(烟花三月)师:那你觉得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扬州三月的图片给大家欣赏。(出示课件(配上《春江花月夜》)师:欣赏完这些美景,你会用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