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一、问题的设计要抓住重点教师要深入钻研课本,抓住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也就是本节课的中心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通过这条主线可以派生出许多的问题,带动整堂课的运行。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抓住他的重点部分,突破难点,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具体的展开讨论,尽可能地多设计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使学生在讨论中受到启发,得到暗示,才能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出问题的答案。例如,在《草船借箭》这篇文章中,教学的重点是,体会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教师设计的问题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通过老师设计的这个开放性问题,能够使学生深入的阅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交流讨论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两句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其中的“碰壁”“四周黑洞洞”是学生理解的重点也是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有位老师这样设问:“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作者真的“悟”了吗?鲁迅的鼻子真的是给墙壁碰扁的吗?这里的“四周黑洞洞”和“碰壁”分别蕴含着什么意思?以上提问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深入思考,从而懂得“四周黑洞洞”是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失去自由;“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围绕文章的难点设问,可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二、问题的设计要难度适宜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问的问题不宜过难,也不宜过易,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提出的,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6]教师应该适量减少记忆型问题的设计,同时增加开放型问题的占有比例。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苏教版二年级的《美丽的丹顶鹤》这篇课文的时候,他是这样设计的。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丹顶鹤美丽吗?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啊?(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生1:羽毛洁白,脖子,翅膀是黑的。生2:头顶有一颗鲜红的红宝石。生3:唱歌高雅,优美。这篇课文涉及的教学目标是对丹顶鹤的特点的把握,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特点”这个词的有点困难,不符合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换一个提法,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位教师的提问就很好,没有直接问学生丹顶鹤有什么特点,而是从丹顶鹤的美丽问起,能够使学生理解问题,从而引起对问题的兴趣和思考。三、问题的设计要在关键处设疑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在关键处设疑而非随意发问,且课堂提问的频率不宜太多也不应太频繁,要适量而为。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学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首先,要紧扣课题来设计提问。有不少课文一看题目就能使人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和联想,教师可以完全利用该课题去吸引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例如在阅读《一碗馄饨》时,出示课题后可以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会立即想到“为什么要写一碗馄饨呢?”“一碗馄饨引发了什么事?”等,这就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其次,可以用文中的中心词语出设计问题,例如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以“纹丝不动”一词设计了一组问题:“什么是纹丝不动为什么要纹丝不动?怎样纹丝不动的?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从纹丝不动中感受到了什么?”[7]通过“纹丝不动”这个词语能够把整篇文章的贯穿起来,使文章讲起来有逻辑性,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以及邱少云的那种敢于牺牲的精神。四、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不同水平的问题,对那些不愿或不主动参与课堂提问交流的学生,教师要予以引导和鼓励,给他们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