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意思是不用作战而使敌方屈服,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百万之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课文导入134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重难点解析5课文小结2学习目标1.能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并能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若、夫、微、之。2.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于修辞的史学著作,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是以《春秋》记事为纲的编年体史书,相传,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为之作传,因此,《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记事比《春秋》详细具体,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因为《左传》《公羊传》《谷粱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于修辞的史学著作,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是以《春秋》记事为纲的编年体史书,相传,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为之作传,因此,《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记事比《春秋》详细具体,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因为《左传》《公羊传》《谷粱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作者简介整体感知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和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场战争。写作背景整体把握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坦言知亡,避其锐气亡郑无益于秦存郑无害于秦亡郑有害于秦分析利弊层层深入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人物介绍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提示】主要人物:烛之武主要事件:退秦师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提示】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研读课文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提示】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提示】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提示】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