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2、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一、积累运用,引出文本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月寄情。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就把明月人格化,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豪放派词人苏轼也曾在月圆之夜把祝福送给远方的亲人,他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还曾在一个有着清明月色的夜晚与友人同游,为我们绘下那独特的月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与其一起赏月悟情。二、合作探究,品味文本1、阅读文章中叙事部分文字,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他的心情有些什么变化呢?(提示:月色入户,无与为乐。一是因为月色很美;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起行……(欣喜之情)无与为乐……(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寻……(有急切访友之情)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板书:记叙:赏月寻友)2、作者看到的月色如何呢?请齐读文中写景部分文字,读后思考交流。⑴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你读到的月夜景色。(庭院里自上而下,都充满了透明清澈的水,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参差错落,互相交错,清影婆娑,简直就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⑵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描述你看到这样的月色后的感受?(提示:空灵、皎洁、明净、澄澈、清凉)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积水—月色(正)空明,藻荇—竹柏(侧)交横。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板书:写景:月色空明)13、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资料链接: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从“闲人”二字可以看出:(1、赏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景,我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2、贬谪的悲凉: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透露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和牢骚,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3、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作者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诗人虽政治失意,但仍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豁达的胸怀面对世事,欣赏佳景,实在值得我们学习他那随缘自适、潇洒自如的人生态度。板书:(抒情议论:乐观旷达)4、小结: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贬谪中感慨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三、走进生活,运用文本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刻,面对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四、比较阅读,深化文本1、《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2、练习:2011山西中考语文试题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