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区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共同体九年级主备学校:丹中集备主讲人:郭晓迎课型:新授使用时间:月日授课班级:醉翁亭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正确翻译并背诵全文。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教学重点:理解文意,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醉”与“乐”之关系。【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2遍。对照注释解释加点的词。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饮少辄醉()伛偻()酒洌()山肴野蔌()()阴翳()颓然乎其间()3.了解作者、背景。欧阳修: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课堂助学】一、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读顺文句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在句读划分上有疑的地方,提出来师生讨论。2、听范读录音,对照检查。3、个别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评。(读音、句读、语速、语调、语气)4、分组读,其余组同学关上书听读。5、全班齐读。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1、朗读第1小节,疏通文意(1)对照注释,自译课文,质疑。(2)交流讨论解释下列加点字:环滁皆山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名之者谁()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山水之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得之心而寓之酒()饮少辄醉()(3)通译第1节。同桌之间互相合作,一个同学朗读原文,另一个同学翻译意思,逐句说一遍。重点翻译翻译下列句子:(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分析第1节内容1备注京口区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共同体九年级主备学校:丹中集备主讲人:郭晓迎课型:新授使用时间:月日授课班级:(1)醉翁亭具体的位置在哪?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滁州西南诸峰中琅玡山的酿泉边上(2)这段按什么顺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怎样?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这样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这句话中那就是“乐”。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课堂巩固】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名之者谁(3)醉翁之意不在酒(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翻译下面的语句。(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3.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由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之乐。【课后作业】1.复习巩固课堂内容。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2.理解“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教学重点: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课前准备】1.熟读背诵课文。【课堂助学】朗读课文第2--4节,疏通文意。1、朗读第2--4节。2、对照注释,自译第2--4节,质疑。3、交流讨论。人知从太守游而乐()禽鸟知山林之乐()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云归而岩穴暝()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野芳发而幽香()峰回路转()伛偻提携()杂然而前陈者()颓然乎其间者()树林阴翳()晦明变化者()泉香而酒洌()醒能述以文者()临溪而渔()宴酣之乐()觥筹交错()()往来而不绝者()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京口区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共同体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