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好教师首席,恰当履行“六个导”诱导。“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是第斯多惠说的。教师要诱导学生的求知欲,充分挖掘历史自身的魅力;运用提纲挈领的引言、直观形象的图表、极富理性的推理、思辨性强的提问、新旧知识的亮点以及生活中密切相关的事例来设疑引思,激发其学习兴趣。指导。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寻求问题的解法,而不仅是记住过程;指导学生探求新的思路,而不仅是套用过去经验;指导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而不仅是重复固有模式。引导。教师的教贵在一个“引”字。我们可以利用历史的学科特性,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分析历史、审视历史、探究历史。当然,老师的引导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的,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学习动起来、课堂教学活起来的,都可以恰当的使用。疏导。学生受基础知识、思维定势、读题判断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思维障碍。教师此时应该是问题的诊断者、思维的疏导者和心理的开导者。我们不必给予学生现成的答案,而应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联系等方法,对症结进行仔细分析,细心点拨,帮助学生自行解惑。辅导。新课改提出,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初中历史知识是学生未来所需要的,但他们的历史素质参差不齐,不可能同头并进。对此,老师可组建学习小组,在小组内好、中、差学生分层次纵向合作,结合老师的个别辅导,把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这样,既解放了教师,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促进后进生的进步,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倡导。历史不仅是专业课程,也是重要的文化教育课程。它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审视思辨习惯、全面系统分析处理问题的态度以及客观、真实、公正地判断、评价精神,都具有深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见,历史是一门知识,也是一种文化,它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所以,教师要利用这一平台,倡导历史的人文价值,倡导正确的历史观,倡导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这里既包括课程内容蕴涵的人文知识,又包括教学过程中应弘扬的关怀人、尊重人、解放人、提升人的人文精神,还包括历史学习中应特别重视的重史实、重客观、重背景、重借鉴、重扬弃、重批判的人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