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参与课堂=想说就说?黄妍我是今年刚入职的教师,由于只有理论基础,缺乏教学经验,在实际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尤其是课堂管理的问题。当我讲到他们感兴趣或者是他们掌握的比较好的题目时,就会一下子兴奋起来,教室气氛非常活跃,这个时候我必须要大声喊才能使他们平静下来。每当抛出一个问题,有的孩子非常有自制力举着手等老师叫他回答,可有的孩子边举手边喊:“老师叫我,叫我!”,更有的孩子直接把答案报出来,没有叫到的孩子还会唉声叹气。这虽然是孩子们个性的体现,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又不能对这种行为听之任之。既要注意课堂纪律,又要让优生得到长足的发展,还要为中等生以及学困生考虑,做起来比较难。这让我很烦恼,有点儿无从下手,是用威严镇压,还是温馨提示?我想还是我的教学方法有点问题,要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中来,并不是意味着他们想说就说。良好的课堂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跟着老师一步步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学着解决问题是必需的。于是我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学到了很多东西。一、快节奏的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当我们把知识点嚼碎了慢慢喂给他们时,他们就会觉得无趣,会找有意思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所以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才会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们感到课在不断地推进,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如果等所有同学都做完后再提问,反应快、不安分的学生就按奈不住“等待”,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的现象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再加上老师的“提醒”,这部分学生的参与率和专注力就大打折扣,再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就很难了。二、“提问——答写”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策略很多学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磨灭了举手回答问题的冲动,选择了消极坐等,导致课堂上的“听众”越来越多。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年级升得越高,举手回答问题的人越少!其实并不是学生不愿思考,也不是他们不会,而是在问与答的过程中,他们得不到仔细思考、判断的时间和空间。所以我们应该给每个同学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在自备本上解答,给所有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同时促使所有学生都去认真地思考。当大多数学生写完答案,老师在鼓励他们踊跃说出自己的答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将答写的重点由激活学生思维偏向检查答案的正确与否,避免给反应迟钝的学生过大的压力,造成关注老师脸色比思考问题多的局面,这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是远远不够的。三、避免“陈词滥调”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重点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我们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为了让学生对新知识印象更深刻,往往会反复强调,不停地重复,却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怎么还在讲这个?我们都会了怎么又讲了啊!”学生的逆反情绪增大,对课堂的积极参与是个不小的打击。课堂上,学生会的问题,老师不能反复讲,略带而过就可以;不会的问题,师生再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也要尊重学生,要以平等的心态去和他们交流,共同探索解决问题,这样课堂应该就会更和谐。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引导他们自己探索发现,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对老师课程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参考文献:孙锁刚《关注学生的积极性是课堂的生命》张焕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尹亚萍《让数学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