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让小学科学充满活力新的课程标准对于科学学科有着明确的要求,强调科学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为了让学生在40分钟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多媒体与小学科学有效的结合,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以下我就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整合谈几点我的个人做法。一、提高兴趣,增强感知小学三年级处于学习《科学》的初始阶段,学生对科学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靠粉笔、黑板、挂图和教师的口口相传,学生学得枯燥无味,根本谈不上学习兴趣,教师往往在课堂中教的力不从心,比如,《日食和月食》等天文知识和《食物链》表现多种等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高昂,如在教授《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单元,我事先制作能播放2分钟的录像。录像中各种各样,想想各异的植物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大的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这些熟悉又陌生的植物,很快就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们会想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呢?为什么生长过程中有这么大的差异呢?他们的生长周期是怎样的呢?……一连串的问号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二、巧用电教,化难为易小学《科学课》是启蒙性科学学科,好好的培养会对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课堂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这时,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学资源,恰当的运用电教手段,才能发挥其在教与学中的媒介作用,直观易懂,把难得问题化简单,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如教六年级《宇宙》这一单元,纵观整单元教材,它把内容分成了八大部分,如果只是反反复复讲解理论,那么学生会感觉很难理解,教师也会感觉很生硬,这是,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我准备了课件模拟了月相变化,播放了日食月食的景观资料,准备了建“星座”模型所需要的材料,给孩子们讲了《流浪与织女》的故事,然后再课件上出示夜空图让学生们找自己认识的星座。最后我又播放了《月球之旅》的影响资料,学生们直观、立体的感知了宇宙的神奇和美妙,在了解本单元知识的同时也实现了知识的拓展。三、丰富资源,提高效率多媒体教学做到了把知识更多、更快传授给学生,不仅节约了授课时间,增加了知识容量,还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有了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能加快教学速度,提高教学质量。在教授《环境和我们》这一课时,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上完这课,学生们深刻意识到保护我们的环境刻不容缓,学生还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多媒体最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给小学科学的教学提供了便利,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了大量的知识,也帮助学生想象生动的理解教材,使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也学会了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