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课堂提问不足的原因分析首先,应试教育弊病的影响,教学的目的趋于功利化,试题中问题的答案模式化,久而久之,导致老师教学的内容倾向于“考什么教什么”,在授课过程中的提问也围绕着所谓的“重点”来机械地进行,在此思路的指引下,老师提出的问题也难以侧重于具有启发性、趣味性,而是偏重于知识型、事实性,因为该类问题在教材中“有章可循”,甚至更能与所谓的“标准答案”相契合。教师设计的问题大多属于知识类问题,答案都是课本上的原话,学生只需要找出来就行,不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形成刻板思维,抑制了发散性思维。例如,在《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中,很多教师就会这样提问:“这篇文章是哪位作家写的?”“主人公是谁?”“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之类的问题,学生能够直接从课本中找到答案,根本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借助别的资料。其次,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一些理解型和探究性的问题需要老师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和专业素养。精心设计问题的能力不足,教师的教育理念并没有真正的转变,教师没有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安于现状,认为只要当上教师就有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就万事大吉了,不需要在努力学习了。尤其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教师,受传统的提问影响太深,习惯性的按照传统的模式来提问,不想创新。再次,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短短的45分钟,教学任务一旦没有合理安排,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跟上教学进度,就会导致课上时间紧张,而按部就班的提问有不可或缺,所以很多情况下,提问照常进行,但提问的过程中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老师却不能对学生做出的回答予以正确客观的评价,使学生难以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或不足,进而使提问环节失去原本的意义。最后,教师没有形成现代学生观,仍然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人,没有意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教师不应该差别对待,要一视同仁,使学生养成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