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呈现行为的有效性卢灿内容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是语文教师们讨论得比较多的话题。虽然从2001年实施新课改已十年年,但我们还是看到不少语文教师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因此,如何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师拥有有效的理念,进行有效的教学行为,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进行了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的研究和实践,主要对课堂中呈现行为的有效性进行探究,这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改进和提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关键字:新课改呈现行为有效教学一、问题的提出自2001年新课改以来,一线的语文教师根据新课标及新教材的要求,努力运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中学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但我们也看到不少语文教师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课堂上还是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听课,教学效率低下,呈现化时多、收效少的不良情况。因此,如何使我们的高中语文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如何通过一节节生动、活泼、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更快更好的提高?如何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师拥有有效的理念,进行有效的教学行为,以使得我们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得到应有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和讨论中学语文课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二、理论基础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语文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育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来文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第七版)一书中对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理论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提出了有效教学模式——QAIT模式。我国教育工作者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有效教学的探索,如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泠沅博士将长期以来人们研究的各种教学方式归纳为接受式和活动式两种,并指出这两种方式各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具体采用哪一种方式或者是两种方式兼而有之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来定,并把这种探索称之为“摸着石头过河的创新之路”和寻求“学习质量的两极张力”。有效教学的活动过程包含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教学实施策略又包含呈现行为、对话行为和指导行为。按教师在课堂教学情景中的行为方式及其发挥的功能来划分,主要教学行为有三种:着眼于教师呈现知识与演示技能为主要的行为为呈现行为;着眼于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行为,称之为对话行为;着眼于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师则采取辅导或指导行为,称之为指导行为。本文主要谈呈现行为的有效性问题。呈现行为:如语言、声像、动作呈现等。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呈现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有的呈现方式是高效的,有的是低效的,有的是无效的。三、语文课堂呈现行为的具体实施(一)良好的语言呈现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一堂语文课的成败,很关键的一点是教师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是否简洁、清晰、声音高低是否适中、是否富有幽默感等都对课堂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从文言文教学课中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堂语言太罗嗦、太复杂。如问一个问题至少两遍有的甚至更多,他们担心学生听不懂该问题或怕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显得有点冷场(尤其在公开课时),因此就一遍遍地重复,实际上这样做是徒劳的,不仅学生觉得烦,更重要的是打断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回答问题。同样的道理,在现代文阅读课上当教师让学生做快速阅读时,一般给学生2-3分钟时间默读,但有些教师就不断地插话,这样怎能让学生专心阅读呢?事实上这些行为都是无效的。此外,教师说话的音量也很重要,太高让学生受不了,有些女教师声音又尖又高实在刺耳;相反,有些教师声音太低,学生听不到或听不清,这些都会影响教学效果。还有就是教师的语言应丰富多彩但又不乏幽默。在听课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语言单一,呆板,缺乏幽默,这样的课必然显得沉闷,师生交流也不会融洽,当然教学效果也不会好。(二)优美的图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