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百遍灵动自见课题:人教版第八册第20课《花的勇气》执教者:沈晨芸单位:宁波市实验小学一、教材解读《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到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两条线索非常清晰。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二、需要解决的问题1.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说:“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是否该精简一些琐碎的教学环节,体现“教略”呢?2.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该如何通过关注学生生成找到最需提升点来展开教学?三、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认识“吕、滥、厘、刷”4个生字。2.抓住情感线索,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抓住三处景色描写,体会作者的心理感受和情景交融的写法,并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同伴交流。4.逐层深入,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四、教学重点:抓住情感线索,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五、教学难点:抓住三处景色描写,体会作者的心理感受和情景交融的写法,并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同伴交流。六、教学过程【第一板块】揭示课题,明确目标1.直接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写的作品,《花的勇气》,来,一起读读课题吧!2.引导学生关注:课题前有个“*”,这是一篇略读课文。3.出示并学习课文导读:同学们,略读课文是需要大家自己来读懂的,先来看看课文导读,为我们今天的学习活动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呢?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导读,找到今天的学习要求。4.反馈,梳理。【第二板块】初步感知,了解大意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语,读通课文,想想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2.反馈交流。(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盼花——看花的事)【第三板块】抓住线索,读文悟情1.在维也纳的四月里,作者看花的心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惊喜——心头怦然一震”呢?默读课文,找找,文中的哪些语句告诉了我们作者的心情发生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过渡:顺着这条感情变化的线索,我们先来探究一下作者失望的原因吧)2.解读“失望”(1)作者失望的原因是什么,你找到了吗?——反馈出示: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只有绿色连着绿色,见不到让人眼前亮起来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2)请你读读这些句子,说说,哪个词语最能让你体会到作者失望的心情(寂寞。花花草草也知道寂寞闹吗?是“我”寂寞了,失望了。你真能干,读到了令人寂寞的景色,也读懂了作者失望的心情)(3)你们能通过朗读读出这份寂寞与失望吗?(4)引读:看到这样一幅令人寂寞的画面,怪不得作者会对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5)从作者对小吕说的话中,你还能读到失望吗?(乏味,没有味道;泛滥,绿色多得让人讨厌;非``不可,语气如此强烈)(6)关注标点,读出心中强烈的失望感!(同学们,朗读的时候,不仅要关注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有时候还可以关注一下标点,两个感叹号,说明作者的语气是非常强烈的,是一种极度的失望)谁能读好作者读小吕说的话。(7)齐读这段话。(8)作者是如何把这份失望的情绪有条理地表达出来的呢?(所看的景色和对同伴所说的话)(9)小结:同学们,作者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所看到的景色和对同伴所说的话,这样明白、清晰地表达了出来。在其他的情感表达中,作者也同样运用了这样的方法请你默读课文2—4自然段,找找写作者看到的景色和对同伴所说的话的语句,细细品读,你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