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之变变!变!变!作为音乐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通过近年来对音乐教材的实践活动,我深深体会到,音乐课程改革中最大的变革就是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音乐课程改革中,小学音乐教师如何在新时期以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地基础呢?一、教师角色的转变著名现代化问题专家阿历克谢·英格尔斯在论及现代制度时说:“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够赋予这些制度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都经历一个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是不可避免的”。音乐教师作为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者,应首先转变!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坛式”教学环境的格局,转变“惟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让学生当演员、让他们做音乐情景小品、让他们演唱、让他们创编舞蹈、让他们谈欣赏感受,展现他们的独特才能和创造个性。音乐教师是音乐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沟通学生和音乐的桥梁,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传统的唱歌课、音乐知识传授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创造性的,灵活的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如我在教《红眼睛绿眼睛》这一课时,不光是我一个人站在讲台上指示,而请了多名学生,拿着红绿牌站在讲台上,担当老师(警察)的角色指示同学们唱歌,让学生也有当老师(警察)的机会和感受,把师生放在了平等的地位,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由于有了当警察、当老师的角色心理,在本课后,让学生寻找社会生活中哪些是应该禁止或提倡的行为时,学生们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极大地被调动,在校园里关注师生的行为,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关注路人的行为,观察标志,在第二堂课上同学们说出了许多应该提倡或禁止的行为,画出了许多应该提倡或禁止的标志。这一切都说明音乐教学是要引导学生体验、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的美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音乐教学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学生为本,营造出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教学活动,以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走进音乐艺术的王国,领悟音乐艺术的美。二、教学形式的转变音乐教学活动是使学生身心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仅限于一种教学方式,把音乐课上成“讲授式”、“机械训练式”的枯燥形式,更不能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而应以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导全体学生积极自信的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比如1~2年级小学生具有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歌舞、图片、讨论、游戏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从内心需求出发,忘我的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来,有意识的留出“时间空白”,让学生可以用充分的思考和质疑等自主性活动去予以填补,从根本上改变以往音乐教师“满堂灌”、“唱独角戏”的现象。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促使学生从多位、多角度地学习音乐,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三、教学目标的转变音乐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音乐”,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美感和享受,为学生终生学习音乐打好基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音乐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偏见和偏爱,消除人为的优劣之别,面向所有的学生去发展每一个个体的创造个性。充分挖掘学生才能,采用启发式教学,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着手,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扩展开来,使学生喜爱音乐课堂、喜爱音乐的学习,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如教《小雨沙沙》时,我并不是仅仅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