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的运用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以教科书为基础,同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领略大千世界,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将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学形成一个整体,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自然、社会广阔的田地里不断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词:教科书生活积累运用实践机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资源应该是卷帙浩繁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五彩纷呈的。教师应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教科书是最根本的教学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资源,是教师教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其中的文章无论是故事、诗歌、科普文,还是写景、抒情的小散文,都是极为精美、经典的作品。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们要让学生在欣赏美文的同时,还要进行积累优美语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学习《太阳》一课时,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有关太阳的科普知识,增强学生爱科学的兴趣。其实教材资源除课文以外,还包括附录、插图、资料袋、宽带网等等,这些都是教材资源。如《普罗米修斯》所配的插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从视觉的角度补充文字所描绘的不足。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对这些“特殊的语言”视而不见、弃而不思,将这些宝贵的教材资源置之不理。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毋庸置疑,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资源。然而有些教师认为教材就是教学的全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大到一个重点句子,小到一个字,都要按教材上三眼一板地教学,唯恐跳出了范围。长此以往,学生的知识面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面窄了,思维也死板了。所以语文课堂应该是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语文课本只是我们教学的一种工具。二、生活中积累运用语文。“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与生活有着天然的割舍不断的联系。我们应该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广阔的生活中去挖掘学习语文的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语文,学语言,用语文。当今网络、电视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对于有些文章的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网络上搜集有关资料,以此来降低我们在教学中的难度。在教学《纪昌学射》时,我让学生查找有关纪昌的故事,许多学生找到了《纪昌贯虱》这个小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学生了解到纪昌为何称得上是“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俗话说:“大自然是最好的教材。”我们的学校地处农村,校园外边就是我们乡有名的“千亩芍药园”。春天芍药花开时,我就带领全班同学走进花海中,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看到学生满脸的惊喜,甚至有些学生竟忍不住钻进花丛中,闭上眼睛静静享受这大自然的美好,我觉得这才是最好的教材。观赏后我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为了给写作水平不太好的学生降低难度,我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只是让学生自由写。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给了我一个个惊喜,有的学生妙语连珠,语句优美;有些学生想象力丰富,想法新奇;有些学生感受深刻,收获颇多。浏览完他们的作品之后,我的心中突生一妙计,何不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呢。听着他们的朗读,仿佛自己又置身于花海之中了。原来花草树木是活书,河流山川是活书,飞禽走兽是活书,“活书”满目皆是呀!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所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有多广阔,语文的天地就要多广阔。三、多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我们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能更好地表达。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一次旅游,一次参观,一次调查,也可以是一次联欢,一次表演大赛,一次讲故事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