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有感各位老师:晚上好!很久很久很久没有认真地去看一本书了,当拿到《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时,就随手翻了一下,写的还挺通俗易懂的,就开始认真地读了起来。深入读进去,书中的内容很快就吸引了我的眼球。看完此书,感受颇深。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老师就是教给学生知识,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于是遇到学生违反纪律就会不厌其烦地给他上思想教育课,可是觉得这样收到的成效却越来越小了,学生听多了,差不多都能背下来了,收效却不高,到底该如何与学生沟通呢?读完这本凝聚着王老师经验和心血的经典书籍,我从中主要收获了两点启发。第一,王老师提出了一种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不能没有爱,教育又不能仅仅依靠爱。曾几何时,我们的一些专家提出了这样的口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我们的教育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我们作为老师的缺乏爱心,没有用心去感化学生。是呀,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教育之没有爱,正如池塘之没有水一样,没有水不能称其为池塘,同样,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们面对的是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他们需要老师的爱。我们的老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关怀,用爱心唤醒他们懵懂的心灵。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对那些问题学生,仅仅依靠教师的爱就能解决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在面对问题学生的时候,也许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思维的方法,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不是一味地用所谓的“爱”来迁就学生,“哄”学生。第二,王老师告诉了我们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遇到问题时,不要先想着怎么办,而是要先搞清楚为什么。平时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碰到问题,比如说学生上课不认真听,作业不按时完成等等问题时,老是抱怨,怎么办呢?却未曾去思考学生为什么上课不认真听,为什么作业不按时完成,就象王老师分析的,不知道不听讲的原因和不完成作业的原因,怎么能知道对策?好好的反思了下自己,我想还是因为我们没有更深入地去了解学生,没有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比如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老是不安分,我们就应该会想:他为什么要过于好动?初步结论是,他想张扬个性,想表现自己。那他又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结论是他在其他方面缺乏能力来表现自我。那么结合他平常的表现来看,他缺乏能力吗?经过调查与研究事实并不是如此。所以,我们在这个时候就应该给他机会去出风头,给他机会去表现,例如可以在课堂上经常提问他,或者在一些小组活动中让他可以充分地表现自己。所以,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应该先思考一下,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找出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要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得依靠我们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客观地处理问题。……教育是细水长流的过程,没有哪一种教育方式可以立竿见影,都是需要时间的。如今的我已是一名有8年教龄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更多的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尤其要关注"问题学生"。教育问题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问题要先问“为什么”,再问“怎么办”,进而对症下药。——这就是王老师《问题学生诊2疗手册》带给我最大的收获与思维洗礼。以后我会继续关注各类教育书籍,同时我也将在我的教育岗位尝试并运用聪明型的教育方式,为更好的开展工作而努力。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是直接把‘问题学生’进行了分类,逐一进行研究、分析,所以对我这样一个刚到工作岗位的老师来说是十分受益的。在网络上我看到不少对这本书的评价,有一段说的很有道理:“教育问题学生之所以不够奏效,主要是因为我们并没有耐心把问题真正搞清楚,所以也就谈不上对症下药。如果我们能认真读一下这本书,也许会帮助我们在找准问题学生病因的同时,也找到治病的药方。是的,这本书的最大的价值就是从教师的“专业技术”角度,引领我们去寻找学生问题的真正“病因”究竟在哪里,可能是哪些问题而不是哪些问题。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促使学生成长”。这种“诊疗”方式,彻底颠覆以往那种以“看到现象——(直接)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