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是我无怨无悔的选择十六年前,我吟诵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故作潇洒地挥手告别师范大门。凭着对教育教学的一腔热忱,一颗自信进取的心,我开始挥洒汗水,播种希望,意气风发地守望乡村教育(后来调动了)。多少个夜晚,我读教育理论、探教学规律、寻教学新法、写教学反思。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六年来,我由学生变成老师、由少女变成少妇。也许岁月凝聚了我的渴望、凝聚了我的向往、凝聚了我的热情,改变了我的容颜、改变了我的境遇,但惟独不能改变的是我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我自知,在众人眼里,像我这样除了在三尺讲台这片“苍茫大地”,面对70位学生略略“谁主沉浮”之外,是无论如何也潇洒不起来的。然而我不嫉妒,更不自卑。因为我清楚,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每一点点滴滴其实都是寄寓着伟大和崇高的。我勤勤恳恳地工作着,争取以优秀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重、以滚烫的爱心感染学生、用集体荣誉感约束每一个学生、以民主公平的作风争取学生、以高超的教育艺术引导学生。我崇拜“教师”职业的高尚圣洁——这里,你只要跨上三尺讲台,你便置身于一片真诚信赖和殷切希望之中,肩负着艰难的使命和沉重的责任,也背负着无限的爱,你成了孩子们眼里的百科全书,成了孩子们心中的鲜红太阳,于是你总感到一种无言的神圣和庄严,你就会情不自禁地释放、燃烧。当我刚毕业后分配到一所极小的小学的时候,我才发现,校园生活并非像我想象的那般美好,希望的肥皂泡近乎破灭。此时,我心灵的天空或是雾霭沉沉,或是绵绵阴雨,校长和家人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他们告诉我,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是金子总要闪光。望而生畏无济于事,面对现实只有搞好工作。于是,我提神醒脑,在当时及其艰苦的环境下,创办了当时镇里的第一份校园小报------《桃花园》,和孩子们一起体验成长的欢欣,共同走过成长的岁月,虽然是复印的手抄报纸,但凝聚着自己和孩子们的滴滴汗水,深受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学校接受了区级报刊记者的采访。我喜欢“教师”职业的淡泊宁静——这里,没有权力的诱惑,也不存在金钱的交易,这里只有真理的追求,情与爱的奉献。在这被净化的天地里,权威全凭才智,敬慕来自虔诚。在一丝不苟的输出和孜孜不倦的输入中,你会感到你感化了学生,也净化了自己,于是你会有另一种摆脱了世俗观念困扰的坦然和轻松。我深爱教师职业的广袤与渊博——我知道,要播洒阳光到学生心里的人,先得自己心里充满阳光。要把知识传播到学生心里,教师就必须有扎实的业务能力。这里,你会惊奇地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都是一片丰收在望的田野,每一个稚嫩的心灵都是一个奥妙无穷的世界。于是,你会不惜越讲越“嘶”而旁征博引探本求源,越教越“瘦”而长夜幽思运筹天下,努力使你的每一道结论、每一条板书、每一个手势,都能成为一种心灵的振动、智慧的转化、思想的升华。你创造了学生,创造了未来,也重新创造了自己。于是你总能感受到不断创造的亢奋与充实。一根朽木原是一座风姿优美的根雕,一块“顽石”实为一枚构造独特的璞玉,学生的一颦一笑会叫你牵肠挂肚,一退一进会让你魂牵梦绕。于是,你会不觉之中将自己一脸皱褶忘得干干净净,只觉自己已被孩子们同化。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更得教学生怎样把那个一撇一捺的“人”字写得端端正正,念得响响当当。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孩子的心灵看到生命的光明,为孩子建立一个心灵的家园,然后再为孩子点一盏心灵的灯。有人说,教师像春蚕、像蜡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并不赞成,何必非得燃烧自己呢?让学生在健康成长的同时,教师岂不是也在和谐地成长与发展吗?也许我生性执拗,或是对学生的一种偏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我对社会对我的选择和我作出的相同选择无怨无悔,我甘愿立足在这小小的、然而由理想、智慧、情感和信念垒成的三尺讲台,用诚挚的爱负起生命的职责,为这个世界增添一道瑰丽的色彩!此文发表于《合肥晚报》的《教育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