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与内向型幼儿的沟通现代社会的物质基础越来越好,各种设施越来越丰富,这些就像是阳光和雨露给予孩子们更好的营养和生活环境,作为园丁,我们可能不再需要过多的关心物质方面的问题,相对而言我们更需要细心耕耘孩子们的精神土壤,目的不是让每一朵花苞都在春光下怒放,而是要让每一个花苞开得自信,健康,散发自身独特的气质。说我们的事业具有不凡的意义是因为我们站在孩子教育的一个特殊时期,即幼儿期。幼儿期是孩子3岁至6、7岁的期间,又称为学前期,是孩子个性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这种形成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气质特点凸显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儿童出生时就有不同气质类型差异,到幼儿期儿童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不同表现得更为明显。幼儿期的气质具有一定的可变性,是可塑性比较强的时期。(二)兴趣爱好差异这种爱好差异表现在男女儿童对服装和玩具的爱好、对游戏活动倾向的不同、对学习和活动兴趣的区别等。幼儿倾向于以主观态度决定事物的价值,他们很容易对各种有主观价值的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三)能力差异这表现在感知能力、注意和记忆等认知能力上,更明显地表现在言语、计算和艺术等特殊才能方面。(四)性格特点的表现初步形成了对己、对人、对事物的一些比较稳定的态度。相对于外向型的孩子来看,内向型的孩子在以上四个方面找到一些不同的特质,比如:在气质特点方面,外向型的孩子可能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很敏感,内向型的则相对迟缓;外向型的显得活泼,内向型的较为安静;外向型积极探索,内向型显得消极被动等。在兴趣爱好方面,外向型的一般都是爱好广泛且容易引起他人注意,而内向型的则会将自己的爱好隐藏起来,不轻易表现出自己对某一样事物的特别喜好。在能力差异方面,由于外向型的孩子善于表达表现,在交际方面的能力尤为突出,内向型的常常会被人忽略他们的长处。在性格特点的表现上,外向型的孩子比较合群,乐于分享,反之则表现孤独,顾自己,甚至有些自卑和懦弱;这些差异反应了孩子本身的特点,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他们创造条件,采取适宜的沟通措施,帮助内向幼儿发扬个性的积极方面,减少消极方面的影响。其实,幼儿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沟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启发、询问、建议作用,沟通的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归总来看一下几类方式比较常用:(一)直接指导直接指导是指教师直接对幼儿提出要求,讲解和示范某些知识技能,或给予一定的帮助,这种方式可以使幼儿尽快地明确应该怎样做。如:我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接的是一批托班的宝宝,刚来园时,他们对这个集体充满了陌生感,但是外向型的孩子比较容易调整心态,大哭一场就好了,但内向的孩子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去适应。当时班上有一名叫月月的孩子,她天天就坐在一个固定的小椅子上不和小朋友说话也不做游戏,有时候会突然哭起来。和家长沟通后知道这个孩子生性内向,怕生,从来没有离开父母的陪伴独自去游戏。我仔细的分析了这个孩子的情况之后,每次给小朋友提要求之前总会带着月月小朋友做示范,还刻意夸张的表扬她做得好。几次下来,月月就没有那么胆怯、无助了。在示范的同时她首先得到了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使她能够明确老师的要求是什么;其次,通过一次次的“示范”,她在其他小朋友心中的地位提高了,他们会主动请她一起玩,这样也非常有效的帮助她减少了一些心理障碍,慢慢地可以和其他幼儿共同游戏了。(二)聊天聊天,即幼儿在一种无拘无束的氛围中与教师直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幼儿感到自然,就会畅所欲言,师生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和内向型的孩子聊天是需要一些技巧的,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话题“终结者”,他们不善于和别人沟通,况且我是老师,和老师对话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常常只是羞怯的回答着“嗯”“啊”“是”“不是”,声音非常轻。于是,我常常会选择一些看似很无意的方式进行一些有意的“谈话”。以下是我和一个幼儿的两次对话实录:实录一:周围环境:教室一角,有七八个幼儿在场对象:君君师:君君,你今天早上来幼儿园为什么哭啊?君:没什么。(眼睛没有看我,眼睛眨得很快,很紧张的样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