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教师创造力的认识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每天我们面对着一群活泼可爱,拥有无限想象力的孩子们,我们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创造力,才能够给予孩子们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可是往往我们却因为工作的压力和自我心理品质的影响,使得在活动中过于的单一,缺少了创造力,工作中的幸福感也逐渐下降。那我们该如何去培养自我的创造力呢?首先,我觉得我们老师要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所谓的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包括人的心理在认知、情感、行为之间的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精力的旺盛和情绪的愉快,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从积极的方面入手,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开放潜能,克服心理与行为问题,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奠定职业的幸福感。那么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哪些?认知的力量—知识与智慧。包括兴趣与创造力,热爱学习,多角度看问题,思维与洞察力。意志的力量—恒心和毅力。包括热情活力,勇敢和坚持,诚实。情感的力量—人际和社交。包括爱与被爱,友善,社交智力。利群的力量—公正与协调。包括领导力,团队精神,公平。律己的力量—节制与谦让。包括谦虚,自制,宽容,审慎。超越的力量—境界与升华。包括希望和信念,幽默风趣,感恩,审美。其次,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李宁说过:“一切皆有可能”。创造力人人都有,只不过各有不同,各有大小。3—6岁的幼儿正是模仿能力最强的阶段,但创造和创新的能力还是比较弱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孩子们的提出的问题,肯定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的成果,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并在创造的过程中给予帮助。另外,培养创造力的变通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变通性也叫灵活性,即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这要求我们打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常常让我们具有惯性思维,难以突破自己,难以创造新东西。比如,在活动中我会问到孩子们报纸可以用来做什么?孩子们会说一些粘贴画,报纸球等熟悉的事物,那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就可以用一些引导性的语言去让孩子们发散思维,大胆想象。这都需要我们在课前做好功课,让自己的创造力具有变通性。最后,就是不断提升我们的自身素养。能够劳逸结合,懂得适度的放松自己,培养自我的兴趣爱好。不断的充实自己,让自己拥有更广阔的知识面。建设积极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发现问题,都能够养成及时反思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