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实验课两种上法的反思下面是我对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中《质量》一节“天平的使用”部分的两种教学设计:设计一:1、在学习本部分内容前就把天平发下去,让学生对照着实物了解天平的结构;2、让学生对照着课文中“天平的使用”部分中的问题去探究如何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3、每组用天平测出课桌上一样文具的质量。4、让学生总结天平的使用方法。设计二:1、利用直尺、三棱形木块、两个小浆糊瓶子演示生活中小孩子玩跷跷板的情景,并在黑板上画出其简图,继而通过演示说明天平的原理是等臂杠杆;2、让学生看课本上的天平的结构图,然后老师拿着实物让学生说出天平各部分结构的名称,考查学生对天平结构掌握的情况;3、老师利用纸条和粉笔制成一面小旗,粘到直尺的中间用来代表天平的指针,利用自制的跷跷板来帮助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调节方法;3、引导学生利用天平和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称量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4、利用动画演示利用天平称质量;5、把天平分发到各组让各测利用天平测质量,同时把各组要测的物品用课件展示出来:前六组测圆柱体的质量第七组测3根粉笔的质量第八组测6根粉笔的质量第九组测9根粉笔的质量第十组测10枚一元硬币的质量第十一、十二组测橡皮的质量第十三组测物理课本的质量第十四、十五、十六组测自己想测的文具的质量6、进行实验交流与总结。同样的学习内容,设计方法不同,效果也大不相同。采用方案一上课,表面上看学生进行了自主的探究,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但仪器一发给学生,学生就开始摆弄,老师讲的什么大部分学生根本听不进去。探究用天平测质量时,大部分学生持观望态度,不知该如何去测,部分组存在超量程的情况,下课了大部分组还没有测出一样文具用品的质量,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只好在下一节课里进行补救,多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采用方案二上课更多的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进行分析,将实验改成了验证性的实验,好象更多的是些传统的方法。但是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静下心来再分析采用两种方案上的课,方案一由于初中学生实验探究水平是很低的,仅仅从教师提供的器材直接独立的探究,难度太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只有少数学生会对照着课文提示问题进行调节和测量,很多学生不知所措,做了无谓的探究,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从课堂场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都动起来进行了实验,学生整个实验过程中思路是混乱的,效果并不好。按方案二上课,从学生熟1悉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整个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理论探究,降低了探究的难度,在整个理论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在实验的处理中,也是由教师引导学生突破难点,能让学生顺利地进行实验,而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先前的探究结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同时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也很好的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整节课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实验,学生动手更动脑,收获多,效果好。不但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也为下一节《密度》的学习做了必要铺垫(测相同体积不同圆柱体的质量和测3根、6根、9根粉笔的质量)。通过对自己利用两种方案上同一节课的效果对比和听同行的课,对科学探究在教学中的实施我发现了以下问题:一、对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解不够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中出现的总是都要探究,这样就导致有的探究课题过于简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会消耗大量的教学时间,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程;另一种是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如上述中按方案一上的课。初中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是低层次的,探究能力低,对于探究难度较大的课题,教师要很好的发挥主导作用,铺设阶梯,隐低探究难度,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否则,则会出现学生探究时,不知所措,思路混乱,效果低下的情况。二、过于强调探究的结果,而相对忽略探究过程和方法《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