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警惕语文课的VIP免费

警惕语文课的_第1页
1/3
警惕语文课的_第2页
2/3
警惕语文课的_第3页
3/3
警惕语文课的“伪”阅读阅读主体接触语言文字,从中获取信息,就产生了阅读行为。阅读,放在教学层面来思考,就要从阅读的价值来观照。从阅读主体来看,儿童阅读的价值在求知、开智、立德、审美、养身、教育、文化等。但笔者发现,今天语文课中学生的阅读,仍存在不少“伪”阅读,应引起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警惕。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把已知当未知的盲目化教学,就是让学生从未知到已知,即从不懂到懂,这种思维在我们老师当中已根深蒂固。那么,语文课,是从已知中揭示未知,还是从未知走向已知?得从阅读心理来看这问题,我们面对的儿童不是天生的未知者,他是带着已有的语文积累进入课堂和老师、教材对话。面对一篇课文,儿童看似已知(未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能读懂),实则肤浅,更有可能似懂却不懂。一次,听取一节六年级《将相和》阅读教学公开课,老师把“蔺相如、廉颇的人物性格分析”作为教学主要内容。老师通过文本中的具体语言分析,归纳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错的品质,按常理,教学历史故事文体,这样教(分析人物的性格)应当不会出格。问题在于,这样的结论学生自己通过读书也就能分析出,不用老师花费过多的口舌。笔者以为,《将相和》这篇课文教学的价值如果只停留在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我想不是教会学生真正的阅读,至少不是教学生真正意义上阅读此类文体。读好这个历史故事,看似简单:故事以将(蔺相如)与相(廉颇)之间矛盾为线索,刻划了蔺相如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廉颇知错就改、心胸狭窄的性格。要归纳出此结论,学生读完两遍课文得知并不难。但作为我们语文老师,如果不能从学生已知的身上再揭示出知识的盲点,再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就不能称为合格的语文教师,至少不能称为一个好老师。就这课,应该说,从人物的矛盾规律中揭示人物的性格才是本课教学的真正内容。作者是如何刻划人物性格的呢?稍有文学知识的人就懂得,推动故事的发展的真正奥秘在于拉开人物的心理距离: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心理目的是为国,而廉颇守卫边疆立功考虑更多的是个人的利益,由于两个人的想法不一致,两个人物心理距离的拉开并扩大,导致矛盾的发生。后来,两人处在为国着想,才使两人和好如初,实际上是故事中的作者把人物的心距离渐渐缩短且吻合。这就是作者的文学表达艺术。然而,我提的“伪”阅读,正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很少有教师能从历史文学故事揭开其表达奥秘的。因此,要回答段头提出的问题,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可能更能浅显地说明问题:语文课和数学课、历史课不一样。数学课,如果老师不阐释清楚,学生可能没法凭自己自发的感性理解悟透彻: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学生是从不懂如何求三角形面积,经过教材的范例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很快就能掌握三角形面积的求法。这样,学生的确是从未知到已知。而语文课不一样,学生看似已知,实则是凭自己的理解,没有站在学文本表达原理角度来思考问题。所以,放在课程中来看,真正的阅读,应从学生从已知中揭示其未知。表达形式的领悟上:“怎么写”的概念化语文课,“内容”与“形式”并存,在学习理解内容的同时,也要懂得内容是如何说的即表达形式。这是近期老师们较为关注的,也是正确的。然而在实际阅读教学中,老师们又只是在形式上作文章,把“怎样写”概念化、伪圣化。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中《颐和园》是一篇语言非常优美的写景的典范,其中描写昆明湖的段落有这么一句好句子:“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老师大多是这么产生教学的,追问:这句话用了什么方法来表达?这样表达说明了什么?于是比喻的概念充斥课堂,抑或让学生模仿这句话再写一个句子,例如以下几种句型:1、他爬单杆时,像小猴一样非常敏捷,一下爬到了顶上;2、老师的脾酒肚像个大圆球,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这样的练习不要也罢,试想,原文句子好在哪里?为什么把昆明湖比作镜子和碧玉?后面“滑”为何不改用“划”?细读原文可知,“比喻”是为了更好的说明昆明湖的清、静、绿,而且“滑”字也印证了湖的平静。如果每次遇上这样的比喻只是概念上说说,虽然...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警惕语文课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