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盂、沧、孰、汝”四个生字,能正确地读音、辨形、明义。2、训练学生朗读古文的语感,培养学生朗读古文的能力。3、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了解故事。4、能多角度领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5、学习课文写作技法。教学辅助自制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浮想联翩,引出课文。1、图文并举,激发情感。大屏幕展映宇航员拍摄的太空图片,让学生感受宇宙的浩瀚与神奇。并激辅以文字:人类从苍茫的远古走来,面对渺远的太空,总是充满着神秘与想往。他们在不停地问天问地问日月,不停地在求解着宇宙的神秘。“嫦娥奔月”“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就简单地记录着古人的飞天梦想。他们不仅表达梦想,他们还在不断地尝试实现飞天的美好愿望。然一次次飞天梦的破灭,又让他们眼睛注视着遥远的太空,眼眶里噙满无奈的泪水,心中依然涌动着希望。古人疑问今人答,古人梦想今人圆。今天的科技已经解开了宇宙的一层面纱,人类的认识已占领了宇宙的一角。大屏幕上的图片就是人类飞天的有力的证明,而能一览这些瑰丽的图片,又是我们最大的荣幸。可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仍存在许许多多的的盲区,人类的想象仍有太多太多的黑洞。希望同学们刻苦学习,将来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去实现遨游更深、更远太空的更伟大的梦想!2、启动神思,穿越时空。心驰万仞,神游八极,让我们乘着时光的缆车,沿着岁月的索道,溯迎而上,来到2500年前。这是一个纯朴的年代:纯净湛蓝的天空,没有卫星,没有飞机,也没有污染,只有几朵洁白云映衬着一把火伞;朴素无华的大地,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柏油马路,也没有马达的轰鸣,只有绿油油的庄稼草木掩映着一条荒凉古道。其间有两孩童在路边玩耍,他们手中揉搓着泥团,眼睛不时地望着蓝天,嘴角翕动,好像在争论着什么。这时从远处走来一人,仙风道骨,气宇非凡,他就是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的孔子孔圣人。圣人问明原因,方知他们在争论日出、日中时太阳的远近。当两孩童各自摆出自己理由时,就连我们的圣人也张口结,一时语塞,答案不上来。过渡语: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人的世界。3、板书:两小儿辩日大屏幕出示相关资料:课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人。此人主张摆脱人世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我们所熟知的他的作品中的故事有“子期知音”“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小儿辩日”等。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速度课文,剔出生字:盂沧孰汝2、反反复复,正确读音:盂(yú)沧(cāng)孰(shú)汝(rŭ)3、偷梁换柱,辨别字形:盂沧孰汝孟抢熟奴三、指导方法,训练朗读1、老师示范朗读,学生整体感受。2、划分轻重节奏,指导朗读方法。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3、多种方法朗读,训练学生语感。(1)、老师教读;(2)、学生个读;(3)、分角色读;(4)、班级群读。四、疏通文意,了解故事1、老师补注文中难解字词。东游:向东游历故:缘故,原因。车盖:车篷,古时车上的篷盖,像大雨伞一样,呈圆形。则:就。此:这。2、强调文言文中特殊现象。(1)、一词多义。为: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②孰为汝多知乎说,认为其:①问其故代词,两小儿。②及其日中如探汤代词,它。(1)、古今异义。汤:①及其日中如探汤古义:热水。又如:扬汤止沸赴汤蹈火②中午妈妈熬了鱼汤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又如:鸡汤肉汤去: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义:距离。又如:两地相去二十里②我去了外婆家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又如:去路去向(3)、通假字。“知”同“智”,所以读“zhì”,智慧。3、结合补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