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真情生动通俗——浅谈袁腾飞式的教学风格【内容提要】中学历史长期以来在中学教育中所处的地位是尴尬的。如何赢得学生的重视,这也是历史教师最关注和关心的问题。袁腾飞,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他向所有历史教师诠释了他对历史教学的理解,也展示了中学历史最好的出路就是吸引学生兴趣。他的历史课诙谐幽默、通俗易懂、情节生动、贴近史实、真情流露,这样才会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历史课,爱上历史课。袁腾飞的教学风格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关键词】袁腾飞教学风格借鉴近期一位留着平头、干练清爽的中学历史老师,因其讲课视频上网一炮走红,旋即被央视发现,登上了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他就是袁腾飞。袁腾飞受人追捧的是他的语言和方式,他贯通古今,把“死”去千年的历史,活灵活现地带到人们面前。面对关于“秘诀”的追问,袁腾飞表示,他就不是一个一本正经的人,他的风格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我近期读了他的两部作品。深刻地感受到袁腾飞的讲课风格,我认为他的这种讲史风格可以称之为袁式历史风格。非常值得我们这些中学历史教师去借鉴与学习,这种教学风格最大的成功就是始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紧扣学生的心,至少有如下几种特点:一、幽默吸引学生诙谐幽默可以说是袁式历史教学法的核心之处。袁腾飞最大的成功就在于能激发学生、观众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一向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经他加工后,迸发出无限的魅力。在袁腾飞看来,历史教科书只是纲要和筋骨,老师要根据纲要骨架去拓展补充内容,去添加鲜活的血与肉,将历史还原为活生生的人和事。他认为学习历史“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基于这个出发点,袁腾飞所做的便是营造气氛,触动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他认为中学历史教师的最大任务不是研究历史,而是普及历史知识,这其中兴趣至关重要。如果产生了兴趣与热情,学生会在课后看书,包括严肃的历史书,这才是最好的良性互动。所以不应该照本宣科,强制性灌输历史,让学生无法对历史产生兴趣。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袁腾飞幽默风趣的讲史风格对当前日益僵化且趋向功利的中学历史教育是一个非常大的冲击。袁腾飞的幽默风趣在书中也随处可见。几乎书中的每一部分的标题都富有新意又风趣。如,用“你唱罢来我登场”讲辽宋夏夏金元,“落魄挨打奈何天”说的是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用“紫禁城里无帝王”来作标题。再看几段经典袁腾飞语录:他形容拿破仑是一个“很够爷们儿的人”;他以“蛤蟆吞恐龙”来比喻日本偷袭珍珠港;在谈及二战中的意大利军队时,他说其“最大作用就是为残酷战争增添一抹喜剧色彩”;“九一八事变后更彻底,不光是辽东半岛,大清龙兴之地、太祖太宗陵寝所在,都成日本领土了,要是我们要不回来,扫墓得申请签证,给祖宗上坟去不了,可怜。”;“中国的版图原来像一张秋海棠叶,被北边的熊咔咔一啃,就变成瘦鸡一只了。”袁腾飞就是用类似于周星驰“无厘头”式的语言风格讲述历史,讲活历史。试问学生哪有不爱听的?有位学生说:“袁老师的课,太精彩、太逗了,激活了我脑海中沉睡的笑细胞,改变了我上课睡觉的坏习惯。”历史是人类社会过去所发生的事,距离学生的生活较为久远,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很陌生,这种陌生必然产生很大的距离感。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往往是他们熟悉的事。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应该把历史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以此来拴住学生的心。还可以适时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或巧用音乐、诗歌、图片、历史片断等,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从感官上刺激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二、真情熏陶学生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历史学科的最大优势就是情感教育,历史所包含的素材非常丰富,贯通古今,涵盖中外。但真正发挥这一优势的教师并不多见,其中最重要的的一点原因就是在情感熏陶和知识灌输中,更多的老师愿意选择后者,毕竟后者才能满足应试教学,后者也是大部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