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峄山碑》有感79小郭伟2016年3月期盼已久的“蒲公英”书法教师培训班开课了,老师精彩的教学,直观的示范,让我对写好书法更加充满信心。通过3月每日的书法作业练习,我渐渐对《峄山碑》有所了解、有所感悟:首先我了解到《峄山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于次年东巡到峄山,为炫耀其文治武功,命丞相李斯等书写并镌刻的第一块刻石。它线条圆润流畅、结构对称均衡。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可谓一派贵族风范。加之该碑笔法严谨,端庄工稳,临写尤其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意识,因而不失为学书入门的最佳范本。我认识到《峄山碑》是书法最基本的标准,也是书法的零点,线条无起伏变化,无速度变化,可以向前后伸延,从没有变化走向变化,就像大厦的基石。所以临习《峄山碑》我丝毫不敢马虎,每次下笔前总是反复分析字形、结构,然后记于心中,气定手稳,中锋运笔。线条力争圆厚通润,粗细均匀。同时要考虑线条和周围空白的比例关系,也就是线条的粗细要合理。书写时,毛笔微微提起来一点,并不是要死死按到纸里去,感受笔锋在纸面上的阻力,把线条的力度表现出来。以上是我临摹《峄山碑》的感受,有不当之处,望老师指正。第二篇:峄山碑学习心得《峄山碑》书法学习心得书法是我国的国粹,这次有幸参加蒲公英书法学习班。首次作业是临写《峄山碑》。为了写好字体,我在网络上查找一些相关的知识。《峄山碑》据传是秦代李斯留下来的碑刻之一,线条如棉里裹针,细而挺劲。碑阳共9行,每行15字,计135字。呈纵势长方形,因为结字中宫稍松而字距稍密。碑阴计87字,结字中宫稍紧而字距稍松,字势纵长。法度严谨,是小篆的优秀代表。通过了解,知道《峄山碑》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标准,也第1页共8页是零起点。每天写书法作业时,我总是先观察字形,结构,然后再开始起笔,在书写练习中我发现《峄山碑》的起笔、收笔皆为藏锋,行笔速度与力度均匀。粗细一致弧线在字帖中大量出现。我在书写时注意弧度的均衡、平稳,尽量把书写速度放慢。转折的地方速度要再慢点,调整笔锋,避免出现偏锋和破锋,保持中锋用笔。线条的交接属于线端相接,写完一线,与另外一线的相交,不能用力太重,尽量做到看不出明显的接线。多个线条的互相分割穿插,要注意线条的先后顺序,和结构的均匀。在书法练习最重要的是静心,我写二十个字,一般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以上是本人的临帖感受,如有疏漏,请老师批评指正。第三篇:《峄山碑》碑文及注释《峄山碑》碑文及注释《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峄山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原石已不在,相传魏武帝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碑文(共144字)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日可。注释: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维是发语词,不翻。嗣世,一代代,继承。这三句,是一句话。)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第2页共8页正义战争。)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就叫上荐高号。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溥惠,尃惠。溥就是普。我用的书里面,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