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湘夫人1.读懂诗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2.把握诗歌意象,探讨诗歌主旨。3.赏析诗歌运用的比兴等手法。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哭,泪水落在竹子上,使之结满了斑点。《湘夫人》写的虽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是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1.杰出的政治家。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他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2.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本篇选自《九歌》。屈原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句子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词,用来协调音节,形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屈原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这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屈原因被小人诬陷,而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比兴比兴是中国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比”是比喻,“兴”是寄托。比兴在中国诗歌创作中源远流长,从《诗经》起就已开始得到运用。儒家诗论把比兴列为风、雅、颂、赋、比、兴“六义”的两种。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郑玄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比兴之法多用在旧体诗词和民歌中,一般其他的文学作品中极少运用或不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北渚()潺湲()珍馐()芷葺()袅袅()祠堂()芳馨()酌酒()汀洲()眇眇()偕逝()九嶷()1.屈原诗歌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2.诗歌涉及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哪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3.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历来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为什么?2.第3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3.诗人在这里吟咏湘君和湘夫人会合无缘的爱情,塑造了湘君流连江边的形象,他的目的到底何在?4.本诗运用了比兴手法,请举例说明。比兴手法的运用“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有歧义的概念。按照朱熹的理解,“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含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诗经》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手法开头的。《关雎》《氓》《伐檀》等诗都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关雎》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可见,诗歌的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历代作品中采用比兴手法的有很多,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的想象,使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了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又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