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聋生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做好家长教育的方法指导【摘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对子女进行教育的优良传统——有“养不教,父之过”之古训,“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深入人心。可见,家庭教育在每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父母的作用对子女的影响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将自己的热情奉献给残疾儿童,更要积极做好家长工作,指导好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能效。【关键字】家庭教育家校合作方法指导主动参与【正文】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们辛苦,家里有残疾孩子的家长们心苦。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可以说,没有一个人比父母更爱自己的孩子,可当好这第一任教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实中,大多数的特教老师知道如何与残疾孩子沟通,而大多数的家长却不知如何与自己的孩子对话,老师成了这些特殊家庭里特殊的桥梁。不难发现:很多听障孩子的家长很少重视,甚至不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常以“不会手语、不会写字”为理由而疏于和自己的孩子沟通,在聋生家长中了解手语的人寥寥无几;很多孩子宁愿住在学校,也不愿回到自己的家里。一方面,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农村或经济不发达地区,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占有一定比例,这就导致很多家长在时间和经济上没有条件来过问孩子的学习和教育问题。另一方面,残疾孩子家长中学历层次较低的比重比较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忽视对子女的培养教育。此外,也不乏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是残废,只要过得去就行,不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和金钱在教育孩子上……经过调查发现,听障儿童的家长常常疏于家庭教育的作用,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积极影响甚微。学校教育的强势地位和家庭教育的弱势地位以及学校教育孤军奋战,削弱了教育的效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教育是每个听障孩子健康成长的唯一出路,可是十几年的教育经历也让我明确了一点:当学校教育离开了家庭教育,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孩子教育必须从父母开始!对于孩子的成长,一流的家庭比一流的学校更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早在《家庭教育》一书中就指出:“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他认为,在婴幼儿期,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孩;即使进了幼儿园,老师和父母对于小孩子具有平均的力量,但由于儿童与父母相亲,相处时间长,他们对儿童的影响仍然特别大,往往儿童在学校所受到的一些好的教育,却抵挡不住家庭不良环境1的影响,因此,做父母的必须处处以身作则。我们必须让每个残疾儿童的家长都能够明白这一点,必须让家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中来,鼓励家长能够“喧宾夺主”。首先,教师应帮助家长打开与孩子的沟通之门。在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家长周末不愿将孩子带回家,即使带回家了也不会多和他们交流。大多数孩子回到家做的最多的事就是看电视,除了校园生活能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之外就只有电视里的人和事了。“回到家里,我感到寂寞!”这是常从孩子们心里说出来的,他们往往愿意和老师倾诉,也不愿意和父母沟通。我不禁要问,这到底是谁的责任?难道是这些孩子们的错吗?难道父母和自己孩子的沟通就这么困难吗?难道孩子们的心灵真的封闭了吗?事实并不是这样。我正在教一年级的一个班,每天的课后作业都有一项是让孩子们把学到的知识教给爸爸妈妈,这不仅是复习课堂的知识,更是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督促完成亲子学习,促使家长了解孩子每天的学习情况。可是几乎每次要求家长反馈情况,结果都让我很失望,家长们不是说忙,就是说弄不懂、不会手语,搞不清要做什么。要知道每一次对孩子的冷落都是深深的伤害,久而久之谁还愿意与人沟通?可是不管怎样,教师的责任是教育,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指导好家庭教育。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家长及其家庭情况,将心比心的对待家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设身处地的为家长考虑,让家长愿意与孩子沟通,愿意花时间与孩子交流。刚开始的时候对家长是需要硬性的规定和强硬的态度,要相信大多数家长是希望孩子好的,只是不知道处理的方法。要做好这一点,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