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中欣赏“风景”美——谈中学生文学美教育贾湖中学任绍辉语文教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学习母语不仅仅为了掌握一种工具,更有继承文化传统,陶冶健全文化人格的深层意义。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学生兼具的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和新时代审美视角。而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需要,则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来实现。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内容极其丰富。我把教材中文学作品的美分为自然美社会生活美以及艺术美三种类型。自然美紫藤萝瀑布恬淡幽美、江南春光清新绚丽、长江三峡雄奇险峻、九曲黄河奔腾万里,都给人以不同感受的美。不同作家以不同的观察视角和审美感受介入,笔下的风景无疑比纯自然美更细腻更激动人心,更能给人以美感。鲁彦在《听潮》中描写大海:“波浪轻轻吻着岩石,象朦胧欲睡似的”。作者紧扣一个“睡”字,写出了大海的柔美的情态。郦道元的《三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语言,再现了巫峡的壮美。这些都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姿色,具有明显的美育内容。我们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字、词、句、篇的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领会祖国山水的壮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社会生活美社会生活是广阔浩瀚、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中的生活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因而具有美学价值。教材精选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表现在对于人们情操的感染和熏陶。《谁是最可爱的人》讴歌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最后一课》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变色龙》鞭挞趋炎附势、欺上压下者的丑态。这些作品使学生在思想、感情、心灵上受到感染,产生喜怒、哀乐、爱憎等情绪,从而形成美丑、善恶、是非、得失的审美观念。艺术美文学本艺术。就现阶段语文教学特点看,文学艺术美应包括题材、形象、思想、主题情节、语言、结构、艺术手法、风格的美。《荷塘月色》之所以具有拨动心弦的美感,就是因为文章有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质朴凝炼的语言、绵密真挚的情致,通篇洋溢诗情画意。关于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的方法,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把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基本途径归纳为四步:(1)诱发审美情感;(2)审美情感体验;(3)启发想象,引入美学意境;(4)深化美感,在教学中逐步推进,适当评点和指导。诱发审美情感学生对作品的认识是从直觉感知开始的,通过感知,形成表象。而人们的审美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唤起文学美感的重要方式,让学生感受作品文学美的基本形式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人格美。学生则凭听觉去感受这些美,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语文课堂审美主体---学生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成功的朗读,能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设置的氛围中,使学生深切地去感受,去体验,这样易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这种方式特别适宜于优美的散文和诗歌。我们可以用作品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如《济南的冬天》一课,需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条主线,紧扣着“山”和“水”,铺浓一幅幅淡雅的工笔画,如小山摇篮图、雪霁晴峦美景图、空灵水晶图等。通过对一幅幅画面的渲染和描述,使学生感受到济南的暖冬慈善如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济南虽在北中国,在冬天却非但没有一幅严酷的面孔,倒反是那么笑容可掬,“慈善”可亲。学生自然心有所感,情为所动。激活审美体验作者总是用作品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用作品来表达对事物的直觉感知与内心感受。由于学生对美的感受,还处在比较低的层次上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与品评,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换言之,就是对作品的深刻理解才能更深刻地去体验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赏析,让学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