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困生”的作业现状设计研究“数学学困生”是指数学学习中,有一个学生个体或群体,他们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数学学习感到厌烦,对完成学习数学任务有一定的困难。他们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数学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可目前,由于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的,但作业设计不合理、不科学,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时间、精力和兴趣等方面的浪费和挫伤无疑是一个直接的因素。传统的数学作业内容、形式单一。作业的内容不精炼,理论题偏多,动手操作题很少,抽象题多,实践活动少,学生往往只能在“题海”里反复训练才有可能掌握知识;作业的形式大多为死记概念、公式,苦练基本题型,掌握解题窍门,用死记硬背来代替生动的创造,过多的强调模式化、统一化、答案标准化,排斥因材施教,否定群体差异,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不到不同的发展。这些机械、滞后、封闭的作业模式,缺乏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无法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二、作业现状的剖析:不少老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意图,缺乏必要的思考,而只是把搜集到的一批习题册都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课上到哪,练习做到哪,有时对作业的具体内容,教师自己也不太清楚。有的作业已反复做了几遍,但教师仍然不放心,反复训练,导致学生出现厌倦感。这种随意的、盲目的、重复性、一刀切的作业多半是没有效果的,这种题海战术不但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而且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更甚至让学生厌恶和反感,从而失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目前学生数学作业的现状仍没有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作业内容还是局限于课堂知识,局限于教材,往往以上面出的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这样不仅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三,促进学生发展,有效作业设计:我把作业分成三种类型:课前练习、当堂练习、课后练习。每种练习都有其不同的作用。因此,我在选择题目时会根据它们不同的作用精心设计,以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进而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变式题。精心设计每天的练习卷及每周的小测试卷,是改善的有力保障。1、明确所设计练习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点覆盖要全面,时间、题型和次数要适当分配。回家作业时间控制在二十分钟到三十分钟,一般性最后一题为选做题,总时间做了四十分钟还做不出的就空着。所有题目必须教师自己设计,重要知识点及易错知识点周期反复,交替再现。根据人的遗忘规律,新学的内容,反复再现的周期要短些,然后逐步放长,熟练的1内容、反复再现的周期就可以更长一些。对于每周的测试卷,则要求附带数学学科的“双向细目表”2、作业设计尽量从教材和练习册出发,适应变式设计。因为中考及各年级的期末考试命题也主要由这里面的题目适当变化而来,所以深入挖掘教材是很必要的。课堂练习和回家作业的基本题目就由这样的题目组成。3、作业设计时参阅各种资料,然后选出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题目,力求事半功倍。选题绝对不能一把抓,甚至搞“题海战术”。我们普通学校,学生做题的积极性、自觉性、习惯、速度和正确率都低于城区学生,所以只能老师辛苦一点,精选出题目,让学生做尽量少的题目就能掌握那些基础题目,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才会越来越喜欢数学,才能有信心学好数学。4、设计作业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设计问题,富于变化,避免形成思维定式,学得死板,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让学生细心辨别、判断、分析。在比较、分析中加深认识,使知识到达内化。这样设计具有一点的趣味性,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5,及时对症高效辅导,适当面批,做好错题分析。注重前补,适当分类补差,努力坚持每个学生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