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属于孩子自己的一片天空丹阳市练湖中心幼儿园212300毛夕凤摘要:绘画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且易于接受的活动,也是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绘画活动中我们是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激发幼儿的情绪情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在绘画的空间自由的翱翔。关键词:幼儿绘画;自由创作幼儿绘画,是幼儿用来传情达意的视觉语言。幼儿绘画是幼儿一种自发的艺术创作活动,是幼儿思想情绪及艺术潜能的自由表现。在现代,以注重情感、自我价值、艺术修养和创造力为主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应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尊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表现。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他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让我们多给幼儿一些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画画,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儿童画,只要让孩子们自由地用个人的方式去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稚作才是儿童画最为显著的特征”。此言对儿童画的创作过程与艺术特征作了一个简洁恰当的概括。绘画是儿童喜爱的一种抒发方式、创造方式、交流方式、娱乐方式,他们在活动中自我陶醉、自我欣赏、自主探究与发现。“孩子们都是艺术家。”这是一位美术教育家对儿童画之美发出的由衷感叹!是对无规无矩的儿童画的质朴原始之美这一真谛的真实表达。孩子的想法是最原始的,他们没有太多格式的限制,也没有技法的约束,他们就是画自己所想,画自己所见,对他们而言,画画没有目的,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语言的延伸。当他们对世界有了认识的那一刻,他们就开始了绘画:一些线条、一些不规则的形状、一些莫名的符号等。那是他们自己的语言——一种被称作涂鸦的语言。对小小孩们的涂鸦,我们往往可以接受和认可,即使他们根本看不懂那些作品,也会认可那时在画画,并欣慰与孩子们那些天真的表达。然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人们的这种认可往往发生改变:1人们往往开始用对待成人绘画的眼光去衡量孩子们的“作品”,往往只看画面是不是漂亮,形象是不是准确,而对于画画中表达孩子的内心世界,往往会忽视。其实,画画只是一种形式,其目的是训练孩子们去想象、去表现、去获得创作的能力,而非锤炼他们纯熟的绘画技法。有人对儿童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成人化思维,颜色搭配讲究,画面一味追求饱满,涂色均匀,勾线齐整,大多数是线描以后涂色,装饰性极强。画面表现形式多样,专业味道浓”。这些所谓的儿童画大多经过了成人的精心辅导,甚至干脆就是代笔,离儿童自我创作已经相去甚远,如果以此作为研究儿童绘画的蓝本,无异于痴人说梦。再以此引导儿童美术教育,不但收效甚微,而且误人子弟,即使提高了少数孩子的绘画表现能力,那也是以牺牲大多数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泯灭童心、童趣为代价的,这就背离了美术教育的正确目标。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违反了幼儿学习美术的客观规律,压抑了幼儿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不少教师在教育中重视了孩子依样画葫芦,循规蹈矩,一板一眼地记忆现成的知识而不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去创造,甚至有的教师和家长在孩子尝试创造时,总不停的纠正他们:“噢,这看起来不像汽车,我教你画吧。”或者是“蝴蝶怎么会说话呀,又在胡思乱想了”等等,这些批评只会带来相反效果,令孩子们觉得他不能把一件事做好,自己想的都是错的,慢慢地便会怀疑自己能力不足,便不愿创造什么了。这种缺乏自信的感觉,会造成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只有成人具有积极的创造性的自信,而孩子是没有创造精神的,这样,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在童年时代便被一些没有鼓励的批评抹杀了。《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支持儿童富有个性、创造性的表达。在评价儿童的艺术表现和作品时,应接纳和肯定儿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激发和保护儿童的表现欲与自信心,避免对儿童的艺术作品予以否定,限制或干涉。我们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改革,以培养幼儿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