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教育发展优秀案例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及探索枣庄镇中心学校刘辉2015.9.14.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及探索枣庄镇中心学校刘辉枣庄镇位于颍东区中部,位于阜阳城东19公里处。东与老庙镇相接,西与正午镇为邻,南与口孜相望,北与插花接壤,全镇人口43457人。目前,枣庄镇共有2所中学,12所小学,3个教学点,6所幼儿园(其中2所民办园)。从2015秋季学生数来看,枣庄镇中心小学455人,11所村小和3个教学点200人以上的村小只有2所(童庄小学和蒋楼小学);全镇村小共76个教学班,班额25人一下的有51个,班额10人以下的有12个。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农村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农村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逐渐萎缩,城镇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城市学校挤破头、乡村学校无人读”的分化现象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农村小学均衡发展存在那些问题呢?我们可以从枣庄镇案例中略窥一斑:1、乡村教育发展失衡,村小生源及班额差距明显。就乡村教育管理而言,集镇所在地的办学条件较好些,交通便利,具有较强的生源吸引力。而村小办学条件明显不足。这种情况,决定了枣庄镇的教育发展也具有不平衡性。靠近集镇的乡村家庭,都把子女送到集镇学校就学,从而增大了村小与中心小学教育发展差距。2、教研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大部分村小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村小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现在枣庄镇村小学生数少、学校规模小,年级基本上以单班为主,许多老师都要身兼数班、多科,教师工作量大,分身无术,想参加教研活动也没时间。学校教研管理只处于一种低层次的听课、评课上,难以做到集体备课、集体评课,难以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教研没有实质性的效果。3、村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师资力量是学校办学的主要力量,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随着大量农村孩子进城读书,城市小学学生数骤增,大批农村优秀青年教师也被选拔到城区学校任教,使得原本就脆弱的农村师资力量越发薄弱,教师配备不全,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而地处偏僻、条件差的村小教师更是紧缺,甚至出现了教师每人“包”一个班的现象。白天只有上课的时间,还要抢时间改作业,晚上才有时间备课。大部分教师只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部分村小教师力不从心。因为人员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加之,学校教师少,管理制度不健全,使部分教师因此而工作作风散漫,得过且过。新分配特岗教师因条件原因,一般最多两年就调离。同时,村小的体育、英语、音乐、计算机等专业教师缺乏严重,音、体、美、卫器材有闲置现象。4、学校办学条件跟不上发展需要。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地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投资,大大地改善了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但由于当地政府的经济落后和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有限,投入到教学设备的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影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没有电脑室和语音室,边远、小型的村小没有电脑,即使有电脑的学校,部分因欠费上不了网,部分因流量小网速慢而无法正常使用,这严重地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5、家庭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农村现在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那就是孩子的父母亲出门打工谋生计,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枣庄镇的农村老人基本上是小学文化程度,这里所谓的“照顾”也就是生活起居意义上的照顾,根本无力胜任“留守子女”们在家庭教育,这一环节严重缺失。如今农村独生子女较多,不少家长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视子女如宝贝,纵容子女犯错,而“留守儿童”的出现和家长的不配合更增加了学校教育的负担。家长过分宠爱孩子而滋生了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这些都使学校管理难度与日俱增,增添了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难度。以上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了现在的教师出现了“不家访”和“怕家访”情况,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很高,同时隔代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较大。特别是对学生安全管理学校是“有限的权力,无限的责任”。因此,很难形成学校、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