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孩子的后面》读书心得暑假来了,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免费的精神大餐,这个假期可以与书为友,自在神游了。《走在孩子的后面》,我一眼就被它的名字所吸引,为什么要走在孩子的后面?它的教育意义何在?抱着强烈的好奇心,我选择了这本书。回到家里,我迫不及待地看起来,果然很对我的胃口。蔡兴蓉老师并不像某些书籍一样只讲大道理,枯燥乏味,却忽视了现实的存在。全书都是蔡兴蓉老师根据自己与孩子、家长关于教育的真实事迹而写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是那么真实,离我们其实很近。书中60余篇故事中的60个孩子,个个都是“这一个”,性格不同,环境不同,境遇不同,例如:与6条流浪狗为伴的孤独男孩周一村;家境富裕,备受关爱,热衷于枪击流浪猫的男孩吕龙;因童年时代缺乏爱和照顾,人格失调,耽于当下,耽于娱乐,逃避责任的程冲;有着会说话的身材,拿到了北京舞蹈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文化水平还停留在小学的兰帆;一心只觉得国外好,有着大堡礁情节的艾芳妮……通过一篇篇看似在讲故事,却又反复回味的文章,我似乎读到了何为走在孩子的后面。所以文章里面一些形为怪异的孩子,一些品行让人担忧的孩子,这些“问题学生”的处境和他们的行为让我很能理解。像《放声大哭》、《夭》、《有一个女生》、《杀猫少年》、《这个家,这个娃》……这些孩子,他们在某些人看来是错了,但是错误的原因是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用错了方法,往往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想法而造成的,或者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对孩子的导向错误造成的。而《中文名叫李兆龙》、《“假如我是胡媚儿”》、《美国归来的童年》、《桑桑转学记》……这类孩子“独立成长”,保留了自己的本真,也许很多人接受不了,但个性十足的成长方式并没有让他们的人生走向错误,反而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里多出其他孩子所没有的智慧。我们真该多听听孩子自己心声,我觉得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家长,我们应该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因为从事的是家教,蔡老师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也很独特。与一个沉迷游戏的孩子在月光下散步谈心,是上课;用酱鸭锁骨做道具,“引诱”孩子学习《浮生六记》,是上课;与母女俩在一棵大榕树下现场写作,是上课;与一个有心理困难的高三学生整节课讨论尼采和叔本华,也是上课。另外,跟他学习的孩子一般课间他会教他们围棋。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使他的教育像生活本身一样丰富多彩,也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天成。“教育是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冒进和揠苗助长,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只有走在孩子的后面,才能“慢”。走在孩子的后面,我们可以陪伴他们,但不需要强制他们走自己不想走的路,“选择”可以成为他们成长的乐趣;走在孩子的后面,才能更好地观察、督促和陪伴孩子,才能真正实现师生共同成长;走在孩子的后面,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做孩子成长背后的支持动力,让他们前行的脚步更稳、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