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1898参加戊戌变法。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作:《饮冰室全集》。梁启超纪念塑像诵读课文并探讨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作者先用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2、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作者引了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一、(第1、2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二、(第3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三、(第4、5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责任有多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第三段,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作用是什么?•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说的“无入而不自得”。•引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句式灵活排比,在第二个句子中加了“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第三个句子中加了“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这样使句子的表述更准确,更形象。同时,这里用了三个“凡”来表示这些情况的普遍与广泛,同时也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加以仔细分类,可见作者对这个大问题的谈论多么审慎。品味精彩语段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的分析,点明了二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负责任(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事实论据:“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举例论证)•道理论据: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还说:“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第三段。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道理论据与事实论据;说出文中何处是举例论证,何处是道理论证。1、细翻自己人生的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拓展探究2、责任从何而来,作者如何论述?请说说你自己学习生活中有怎样的责任。